汉字为什么会发展为意音文字
第三节 汉字为什么会发展为意音文字
据说,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最初都是表意的,但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这些文字都改为表音文字了,唯独汉字发展成为意音文字。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原因不是中国人愚昧落后,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等等,而是另有别的原因。因为正是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同样是在闭关锁国的政策统治下,我国有些少数民族还是创造了拼音文字。我认为,我们应当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上去寻找真正的原因。
我们知道,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在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上,是语言决定文字,而不是文字决定语言。研究汉字为什么没有走向拼音化,而是走向意音化,应该从分析汉语的特点入手。
和使用拼音文字的语言相比,汉语有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汉语中的每个音节(除极少数音节例外)都有义,都是语言中的能灵活应用的单位;二是古汉语中单音节词占多数,现代汉语中复音词虽然占了多数,但复音词是两个或数个单音词简单联缀而成的,因而由音节构成的词和短语,同音的数量就相当多;三是汉语历来方言数量多,特别是语音差别很大,但各方言之间语音差别又有规律可寻;四是汉语的词缺乏形态变化。
汉语的这四个特点要求:一,汉字必须是单音节的,即必须是一个汉字记录汉语的一个音节,单音词由一个汉字记录,复音词由几个汉字记录;二、汉字必须有较强的表意性,必须有较强的区别同音词的能力;三、汉字的字义和字音要有较强的独立性,人们可以用不同的音去读同一个字,而不影响对字义的理解,因而形声字的声旁只能是直音而不能是拼音。这些要求,拼音文字是不能满足的,只有形声字才能满足。
有人说:“用汉字书写的文章,在汉语的各方言里,人们可以按照各自的方言去读,了解文章中汉字的意义,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这好像是汉字的优点,其实正是表意文字的大缺点。”(张之《汉字的起源和性质》载《语文学习》1981年第一期)这种说法不符合几千年来汉字记录汉语的历史,违反人们的常识。试想,汉字如果没有较强的表意性,字音与字意没有较强的独立性,不能在分布地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方言差别如此之大的汉族之间广泛使用,那么,汉族会有统一的文字吗?我们今天还能看得懂甲骨文、金文、篆文以及用隶书写成的各种文化典藉吗?很显然,这是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的理论。
关于汉字的性质,常见汉字是“音节文字”、“表词文字”和“表词——语素文字”的说法。这三种不同的用语,指的都是同一件事实:一个汉字记录汉语的一个音节,表现汉语的一个词或语素。不同用语表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说汉字是音节文字,是与音素文字(一个字母记录一个音素)相对而言的;说汉字是表词文字,是就古汉语而言的,因为汉语的音节绝大多数都是有意义的,在古汉语中,单音节词占多数,一个字一般也就是一个词;说汉字是表词——语素文字,是就现代汉语而言的,因为在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多数,一个音节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一个语素。这虽然与汉字用什么符号记录汉语是两个问题,但也是汉字记录汉语的一个方面,所以也应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