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汉字教学的基本方法

汉字数量多、结构复杂,成千上万的汉字要是一个一个去硬记,势必要花去人们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稍一疏忽还会写错用错。是不是汉字的构造就毫无规律可循?学习汉字就非死记硬背不可呢?

诚然,汉字不是拼音文字,不是学会几十个字母和拼写规则就能掌握运用的。就是拼音文字也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学会字母和拼写规则就能掌握运用。这是很大的误解,不过此题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这里从略。但是,汉字也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符号,不是人们只有死记硬背才能掌握的。

汉字是由表意文字发展成意音文字的,绝大多数汉字的字形与字义有关,有相当数量的汉字的字形与字音也有关。经验证明,从分析字形入手,掌握汉字形音义的关系,变机械记忆为意义记忆,这是学习汉字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长期以来,很多中小学教师为我们摸索出了一些好方法,下面介绍几种:

一、因形解义法

汉字中有很多表意字,即人们常说的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中的大部分。它们的字形表示着它们的字义。虽然由于汉字形体的演变,人们不能一眼就看出它们的字义,但是大多数还具有可解性,即分析它们的字形,就能说明它们的字义。而理解了它们的字义,又有助于更好地记住字形。这对纠正学生中经常写错的字是非常有用的。例如“暴虐”的“虐”,学生常误作“”,如果教师告诉学生,“虐”字是由虍组成的,虍即老虎,是虎爪扑向外,“虐”的字形是老虎申爪抓人,字义是残暴。如果写成“”,就是老虎把爪子收回去,就不合字义了。学生就会牢牢记住正确写法了。祭祀的“祭”,学生也常误作“祭”,如果教师指出,“祭”是由(月,肉的变体)、手、示组成,字形是手持肉供给神灵,字义是供奉神灵的活动,学生就能写对了。“盥洗”的“盥”,学生容易误写成“”,如果学生知道“盥”字的字形,是用水在盆(皿)里洗手,就不会再写错了。“棘手”的“棘”,学生常与“辣”混淆,如果教师向学生讲明,“棘”是两刺(刺的古体)并列的会意字,是丛生的酸枣树,而辣却是从辛剌省声的形声字,是姜、蒜、葱等食品的味道,两字毫无关系,学生就自然不会再混淆了。运用因形解义法分析表意字,还有助于学生掌握字的本义。例如《赤壁之战》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其中“走”用的是古义“跑”,学生不易理解,但教师如写出“走”的小篆形体“”,字形是人在甩开胳臂跑,学生就会觉得豁然开朗。“赞”的古义是帮助、辅佐,如《赤壁之战》“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学生容易误以为是天让你们二人赞成我的意见。如果教师告诉学生,赞是由兟贝组成,兟是进,贝是财物,古代下级进见上级必须送上贡品作为进见礼,所以“赞”的意思是帮助、辅佐,学生就能正确理解了。

因为只有本义才是人们造字时赋于它的意义,所以因形解义法只适用于解释本义,不适用于解释引申义和假借义。又因为因形解义法是根据字形解释字义的,所以只适用于字形没有讹变的字,如果字形讹变了,就不能使用这个方法了。例如“出”,甲骨文作是止,是坎,字形是从坎里向外走,意思是“出”;楷书讹变为出,字形是两山重叠,与外出的字义就没有关系了,我们就不能用两山来解释“出”的字义了。有人不懂得这一点,硬说“出”的本义应该是“重”,是古人搞错了字义,是不对的。再如“要”,金文作,小篆作,字形是双手叉在腰部,所以“要”是腰的古字;后来辗转引申为索取东西的动词,字形也改变为从西从女的“要”,就不能因形解义了。再如“前”,金文作字形是人脚站在船头,意思是向前;后来,字形讹变为“前”,就不能根据字形解释字义了,对这一类字要特别注意。

二、偏旁系联法

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合体字。组成合体字的几个有意义的部件,一般称为偏旁。偏旁系联法就是把包含同一偏旁的一组字系联起来,分析它们在形音义方面的联系。这里所说的偏旁,既包括形旁,也包括声旁。利用这个方法,我们可以按照汉字的构造原理,加深对一组组汉字的认识,防止写错或用错。由于这是通过分析一个偏旁系联一组字,因而就能以简驭繁,事半功倍。

“步”是个会意字,《说文解字》说它“从止相背”,“止”即脚趾,在这里代表脚;“止相背 ”,就是一个在前写作“止”,一个在后写作“”。有些人不了解它的构造原理,常常写作涉,这就是错字。受此影响,涉、陟也常被写作涉、陟。偏旁系联法就是在搞清步的形音义的基础上,系联到涉、陟。涉是在水中走,故从氵,陟是登山,故从阜(阝)。

“堯”在简化时,利用草书楷化简作“尧”,有些人误认为尧是由戈兀组成的合体字,就写作尧,这也是错字。受此影响,绕、饶、跷、骁、烧、浇、峣、侥、晓、翘等也常被写错。其实,这些字都是从尧得声的形声字,只是除侥以外,其他字现在的读音与尧都不同了。搞清了“尧”的形音义,再系联绕、饶、跷、骁、烧、浇、峣、侥、晓、挠、翘等字,就可以避免把它们写错。

把偏旁系联法运用到分析形似偏旁和由它们构成的合体字时,就更能显出它的多快好省的效能来。

“市”和“巿”是两个形似字,由它们组成的合体字人们容易写错。利用偏旁系联法,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一些错误,“市”的本义是买卖的场所,现在城市、集市中“市”的意义即由些引申而来,由“市”组成的合体字有柿、铈、闹等,柿、铈是由“市”得声的形声字。柿是一种树木的果实,故从木;铈是一种金属元素,故从金;“闹”的繁体是閙,本应从鬥从市,因鬥与門近似故致,“閙”的本义是打架,意思是在集市上争斗起来,故从“市”从。“市”与“巿”虽然字形近似,但音义迥然不同。“巿”音fú,本义是古人遮蔽下身的布。由“巿”组成的合体字有肺、沛、芾,都是由“巿”得声的形声字,不过肺、沛现已与市读音各异了。懂得了“市”和“巿”的区别,就不会把肺写成,把沛写成,而把柿写成杮、把闹写成了。

“兔”与“免”也是形似字,由它组成的合体字也常被写错。其实,“兔”与“免”音义全然不同,“兔”是象形字,小篆作,象兔子蹲踞之形,最后一笔是兔子的尾巴。由“兔”组成的合体字,有会意字,也有形声字。逸是从兔从辶的会意字,意思是兔子跑了。故逸的本义是逃跑,可引申为丢失,所以逸书是已经散失的书。冤是从兔从冖的会意字,意思是兔子被东西盖住了,不能自由跑动,受了委屈。堍、菟本是从兔得声的形声字,堍是桥头之地,故从土;菟是一种草,故从 。“免”的本义至今说法不一:一种意见认为是兔子跑了,幸免于难,故免比兔少了最后一笔(兔子跑时,人们看不到它的尾巴);一种意见认为“兔”是人戴着帽子,不过,对“免”字本义的不同意见不影响对由“免”字组成的合体字的分析。勉、娩、冕、挽、晚都是从“免”得声的形声字,只是挽、晚现在与“免”读音不同了。勉是明知力量不足也要坚持去作,故从力;娩是妇女生孩子,故从女;冕是古时候大夫以上官员所戴的帽子,后来专指皇帝戴的特制的礼帽,故本从曰(曰是一种盖在头上的布),后讹变从曰;挽是用手拉,故从手;晚的本义是太阳落山了,故从日。懂得了这些,我们就能正确区分从“兔”的字和从“免”的字,不致写错。

如果由某一偏旁组成的合体字,又作了新的合体字的偏旁,那么分析起来就要复杂一些,这就须要按层次来分析。例如“朿”是象形字,甲骨文作,是草木的刺儿。由“朿”组成的字都与刺儿有关。枣树满树长刺,所以枣的繁体作棗,是两个“朿”上下重叠;丛生的酸枣树刺儿也很多,所以就把两个棘并排在一起,写作棘。策的本义是马鞭,古代马鞭上有刺,故又称马刺,策是从竹声的形声字;刺杀的刺,是在“朿”上加刀,明显是由“刺”变来的,现在“刺”字流行而“朿”字倒消失了。“束”是个会意字,甲骨文作,意思是把木捆起来。从“束”组成的合体字数量较多,情况也较复杂。一类是形声字,“束”作声旁,例如速、涑、觫、欶等。速是运动得快,故从辶涑是河名,故从水。觳觫是牛打哆嗦,牛有角,故从角。欶是张口出气,故从欠。穸、悚也是从“束”得声的形声字,都有恐惧的意思,古音与“束”同,现在不同了。一类是会意字,如敕、刺。敕是从“束”从攵,意思是把东西捆起来敲打,可引申为告诫、训戒,后来把皇帝的诏书称为敕。剌从“束”从刀,意思是把东西捆好后又用刀把它毁掉。可引申为违背情理,办事乘谬。由“束”组成的合体字又作为偏旁,组成了新的合体字,例如加水组成漱,加口组成嗽;剌加口组成喇,加辛去刀组成辣;敕加正组成整。漱口要用水。故漱从水;咳嗽要张口,故嗽从口;辣是姜、蒜等辛辣食物的味道。故辣从辛;整是把东西搞方正整齐,故整从正,正亦声。懂得了这些,就不会在该写“剌”时写成“刺”,在该写“束”时写成“朿”。

如果某一偏旁是多音多义字,分析由它组成的合体字时,就要把它当成不同音义的两个字,再把有关的合体字分别隶属在它们之下,逐一进行分析。例如“辟”有bì与pì两个读音两组意思,分析时要把辟分为“辟①”(bì)和“辟②”(pì),再把从“辟①”得声的壁、薜、避、嬖、臂、璧、襞隶属在“辟①”下,把从“辟②”得声的劈、擘、癖、僻、澼、譬隶属在“辟②”之下,然后再逐一进行分析。

由于字形归并,讹变和简化等原因,使有些字与它们所包含的偏旁在音义上失去了固有的联系。这就使某些偏旁与有些合体字有联系,与另一些则没有联系。分析时要先搞清字形演变的情况,实事求是地加以说明,切不可望文生义,乱加解释。例如“又”的本义是手,从“又”的驭、取、叔、友、反等字,本义与“又”有关,可以分析;邓、难、欢、对、权、双等字,除双可勉强解释为两只手即一双外,其余各字与“又”在意义上均无任何联系,不可分析。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通过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区别情况,作出科学解释。

三、部首分析法

汉字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汉字起源于原始的图画和记号,最早出现的汉字主要是象形字和记号字,后来出现的会意字、形声字虽然数量繁多,但它们是利用已有的象形字和记号字,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因此,从成千上万的汉字中找出最早出现的象形字和记号字,再把由它们组成的会意字、形声字排列在一起,不难发现汉字的构造规律,不难发现汉字的形音义的关系,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汉字的效率,减少使用中的错误。

最早发现并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的是许慎。他在编著《说文解字》时将9353个汉字归为五百四十部。每个部所辖的字都包括共同的表义偏旁,这些表义偏旁(多数是象形字和指事字,少数是会意字和形声字)被置于该部之首,称为部首。因为汉字的表义偏旁都有表意作用,所以同一部首的字在字义上就有联系。许慎的这个创造揭示了汉字构造的重要规律,对人们学习汉字使用汉字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在汉字教学上,通过分析部首来揭示字义(或字义的类别)的方法,叫部首分析法。

我们在讲汉字的结构时已经讲过,会意字的偏旁都是表意的,形声字的形旁也是表意的。因此,部首分析法适用于占汉字绝大多数的会意字和形声字。只要我们确切知道了部首的意义,就可以对该部的字义范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反过来说,只要我们确切知道了某一字的字义,也可以反推出它的部首来。这方面的例子在讲汉字的结构时已讲了许多,这里不再重复。

值得注意的是,部首虽然可以表示该部字字义的大概范围,也就是说,该部字的字义虽然都与部首有关,但这种关系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复杂,需要注意辨别。下面以金部和人部人例,对这种不同的情况略加说明。

金部:金,古为金属的统称,在商朝和周朝系指青铜,从现代汉字来看,金部字大体可分为四类:(一)金属的名字,如银、铜、铁、锡、铅、锌、铝、钙、钠、钾、镍、铬、钨、锑、锂、钻、钛、铀、钡等;(二)金属制品,如针、镊、钉、锯、钳、锤、钻、镜、钟、钩、铡、铲、锣、铃、铛等;(三)对金属进行的加工,如镀、镶、错、销、铸等;(四)货币,如钱、镑等。

人部:人部字大体可分为九类:

(一)表人称;你是第二人称;他是第三人称;伊本来是指示代词,伊即这个人,后未被用作第三人称;俺本来是大的样子,后来被用作北方人的第一人称;侬是江浙人的第二人称,在某些古典诗词里,有时也作第一人称。

(二)表与人有关的数量:俩、仨、伍、什、佰等,本来都是指人的数量。如俩是两人,仨是三人,伍是五人,什是十人,佰是百人。因为古代军队中五人为伍、两伍为什,十什为佰,后来其中有的字,如伍、佰只表抽象的数量,什又被假借为什么的什。

(三)表人的辈分:伯、仲在古代是指人的长幼次序,伯为长,仲为幼,伯现在被用来指父亲的哥哥。伦是辈,乱人伦是搞乱了人的辈分。侪是同辈,侄是晚一辈。

(四)表人的身分:佣、僮是被役使的人,僮本义是未成年的人,后专指小仆人,如书僮;佃本义是种田人,后引申为租种土地的人;俘是战争中被活捉的人。

(五)表人的类别:僧是和尚;仙是长生不老人的;儒本义是术士,后有时泛指有知识的人,有时又专指孔孟学派;侏儒则是身材过分矮小的人。

(六)表人和人的关系:伴、侣、伙、仇都是指在一起的人,后来伴引申为配偶,仇则引申为敌人。

(七)表人的特性:俊、傑(杰的繁体)是才能过人的人;伟、傀是奇特的人,傀儡是后来的用法;俏、倩是相貌好看的人;傻是智力不全的人。

(八)表人的形状:偏是歪着头;偻是指脊椎弯曲的人;似、像是样子差不多。

(九)表人的动作:何本义是背着东西,后写成荷,何被假借为疑问代词;保本义是背着孩子,后引申为守卫,保护等;付是把东西给人;休是歇息;倚、依是靠着东西;伐是征战中用戈砍人的脑袋;仰是抬头,俯是低头;僵的本义是爬下,后引申为僵硬的僵;仆本义是倒地,现在假借为僕的简体字。

以上的分析虽然比较简略,很多常用字还没有分析到,但从中可以看出,部首与部辖字的关系很不一样,需要我们认真辨别。不过,从中也可以看出,这种复杂的情况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与部首在意义上有关系。因此,我们既要看到部首有一定的表义作用,并利用它来提高我们学习汉字使用汉字的能力,又不要把它简单化。

在运用部首表义的原则分析字义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根据部首分析字义,主要适用于字的本义,适用于部分的引申义,根本不适用于假借义。例如“理”,本义是治玉,即对玉石进行打磨加工,故在玉部;表示对事物进行整治,如治理、管理、因为与本义相去不远,还可以用玉来解释;而表示道理、理论义时,因为与本义相去太远,就很难用玉来解释了。至于假借义,因为本来就是借音表义(从字来讲,也是借形表义)与字形本无关系,所以根本不能用部首的含义来解释。例如“雅”,本义是乌雅(也写作鸦),故在“隹”部;假借为文雅、典雅之雅,就与部首“隹”毫无关系了。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二)根据部首分析字义,要注意字形有无改变。如果字形因种种原因改变了,那就要去寻求它改变以前的形体来解释;否则,根据它改变以后的形体来解释,难免望文生义或牵强附会。例如“厕”,本作廁,在广部,但由于人们常常误写作厕,根据约定俗成原则,厕行而廁止了。厕字的字义只能用“广”来解释,不能用“厂”来解释。同样,庞本作庞,本义是石头很大,现在庞行庞而止了。“庞”的字义只能用厂来解释,不能用“广”来解释。

简化字情况比较复杂,字义与部首的关系也就不能一概而论。有些简化字的表意偏旁没有简化,或者是表意偏旁只是笔画的减少,没有性质的改变,它与部首的关系自然也就不受简化的影响。例如厉,繁体作厲,简体作厉,繁简两体均在“厂”部,不受简化影响。再如“驹”,繁体作“駒”,简体作“驹”,表意偏旁简化作“马”,只是笔画减少了,性质没变,“驹”的字义与马部首的关系也不受简化影响。部首金、门、食、言等,简化为全、门、鸟、饣、讠,但这些部的字与部首的关系没有改变。这两类简化字的字义仍可根据部首去作大概的分析。有的简化字改变了原来的表意偏旁,但它的字义与现在所用的表意偏旁也有关系,自然也可以根据现在所在部的部首去解释。例如“庄”,本作莊,在艹部,意为草盛,草盛的地方就可以住人,故在艹部;现在简化作庄,村庄里自然有房舍,所以按“广”来解释也是可以的。再如體,本义是人体,人体要用骨骼来支撑,故在骨部;现在简化作体,意思是体为人之本,用“人”来解释也是可以的。有的字改变了原有的表意偏旁,简化后就不能再用原部首来解释了。例如开,本作開、(于书、卫等,简化后只能算是记号字,不能再作字形分析了。

(三)据部首分析字义,要注意部首编排的不同原则。《说文解字》、《甲骨文编》、《金文编》、《古文字类编》、《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的部首是根据文字学原则编排的,即某字归入哪一部是严格根据它所包含的表意偏旁决定的。因此,《说文解字》里某部字的字义都可以根据其部首来解释。后世的有些字书,部首是根据检字法原则编排的,即某字归入哪一部不一定都根据它包含的表意偏旁来决定,有时也根据它包含的表音偏旁来决定。因此,这些字书里的部辖字的字义,不一定都与部首有关。例如“问”的表意偏旁是“口”,“闻”的表意偏旁是“耳”,《说文解字》把问放在口部,把闻放在耳部;而新《辞海》把它们都放在“门”部。摩、糜、靡等字,从《说文解字》到《康熙字典》都分别排在“手”、“米”、“非”部,而新《辞海》把它们都排在麻部。我们在查阅字典时,要注意这两种不同编排原则的部首,不可混为一谈。

四、易误读字辨析法

易误读字就是容易读错字音的字。读错字音造成的危害,在一般情况下比写错别字要轻,听话人可以根据体语言环境正确理解谈话内容。但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语言的规范化,影响正常的交际。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由于说话人语音不清而造成听话人不解其意的情况;在特殊条件下,误读字音也可能造成不良后果。据说,某校一位领导干部,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把希望大家“敞开思想,畅所欲言”的“敞”字,误读为敝字(音避),引起全场愕然。另一学校的学生告诉老师,暑假里他去了一趟栈桥,由于他把栈(zhàn)误读为jiàn,老师就以为他去了一趟英国伦敦。还有一位教师因把炎黄子孙的“炎”误读为dàn,致使学生背后称她是蛋黄老师。据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载,西岳华山本名“花山”,也是因为字音不准才讹变的,千百年来只好习非成是。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为了祖国语言的纯洁和规范,为了准确表达思想,误读字音必须纠正。

由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字音必须逐个“记认”;由于汉语方言分歧严重,方言区的人们要想掌握标准的普通话,困难较大。但是,大量事实证明,只要高度重视,误读字音的错误也是可以纠正的。

实践证明,容易误读的字共有四种:合体字、形似字、多音字、特读字。下面根据这四种字的不同情况,把辨析的方法略加介绍。

(一)合体字:

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合体字。所谓合体字,就是人们常说的形声字和会意字。因为它们是由两个(或几个)偏旁组合而成的,故称合体字。常常有人把合体字读成它的偏旁,就是所谓读字读半边。他们可能认为,形声字的声旁不是表音的吗?按声旁去读形声字,不是很自然的吗?其实,在很多情况下,这是不对的。因为:

(1)合体字不单是形声字,还有不少是会意字。会意字的偏旁多数本来就是不表音的,读字读半边对它们当然是不适用的。

(2)形声字的声旁是表音的,按理说读字读半边对它们是可以的。但是,一方面由于在造字时,古人不很严格,有些声旁与由它们构成的形声字,读音只是相近而不是完全相同;另一方面,由于几千年来汉语语音变化很大,很多原来表音很准的声旁现在变得不能表音了。据统计,在常用字中、可以按声旁去读的形声字,大约只有百分之十七。例如“旁”音páng,耪音pǎng,膀音bǎng,傍音bàng;卑音béi,婢音bì,痹音bì,稗音bài。

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读字读半边是要犯错误的。遇到合体字,必须逐一记认它们的读音。为了提高效率,突了重点,可以把包含某一偏旁的字都找出来,把它们的读音一一列出,与偏旁的读音加以对比,找出容易读错的字,用心记住。例如:

包 bāo

胞 bāo 孢 bāo 雹 báo 饱 bǎo

抱 bào 鲍 bào

袍 páo 疱 páo 狍 pǎo 跑 pǎo

泡 pǎo 庖 pào

其中同胞的“胞”(bāo)容易误读为pāo,姓鲍的“鲍”(bào)容易误读为bāo,庖丁解牛的“庖”(páo)容易误读为(bāo)。

并 bìng

饼 bǐng 屏 bǐng píng 进 bèng

瓶 píng 拼 pīn 姘 pīn 胼 pián

骈 pián

其中进发的“进”(bèng)容易误读为bìng,姘头的“姘”(pīn)容易误读为píng,骈体文的“骈”(pián)容易误读为piàn。

仓 cāng

沧 cāng 苍 cāng 舱 cāng 伧 cāng chen

疮 chuāng 怆 chuàng 枪 qiāng

呛 qiāng qiàng 抢 qiǎng qiāng 跄 qiàng

其中妻怆的“怆”(chuàng)容易误读为cāng,踉踉跄跄的“跄”(qiāng)容易误读为cāng,气味呛人的“呛”(qiàng)容易误读为cāng。

(二)形似字

汉字中有一些形似字,它们的字形相似,字义不同,字音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因为它们字形相似,人们稍一马虎,就容易读错,纠正的方法是,把一组形似字从字形、字音、字义、常用词语几方面加以对比,找出它们的差别,加深记忆。例如:

(三)多音字:辨析法见第八章第四节多音字。

其他的教学方法,如形似字辨析法,同音字辨析法、繁体字学习造成法等,前面均有介绍,这里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