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文字学的产生和发展

在我国,以汉字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称之为文字学,从它产生至今大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年来,不仅其内容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观点有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它的名称也有了明显的改变。

一、文字学名称的由来

早在汉代,传统的文字学就已经开始兴旺发达,取得了光辉的成果。许慎的《说文解字》便是传统文字学的奠基作。他对近万个汉字的形音义逐个进行了具体的解说,表明当时的文字学已经具备了科学的形态,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过,从西汉起,研究语言文字的科学不叫文字学,而叫小学,研究语言文字的专家被称为小学家。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我们的祖先非常懂得文字的重要,非常重视让儿童学习文字。据《礼记·内则》记载:“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书就是写字;记即计,就是算术。又据《周礼·地官·保氏》称,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基本科目“六艺”中,就有六书与九数。可见,远在周代,识字与算术就被列为学童的重要课程了。

要教文字,就要有字书。相传周宣王的史官籀就编了一个《史籀篇》。从流传下来的残简来看,可能就是最早的识字课本。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改变战国时期文字的混乱状况,采纳廷尉李斯的意见,大力推行了书同文字的政策。他们把当时秦国的文字作为规范字体,对六国文字则“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为了推广秦国的文字,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到了汉代,有人模仿他们,作了《凡将篇》、《元尚篇》、《急就篇》、《训纂篇》。这些书都是为了儿童诵读而编的,实际就是儿童识字课本,人们从小就要学,故被称为小学。受此影响,后来人们把研究语言文字的书也都称为小学,把语言文字学家称为小学家。在汉代,小学与经学并称,从《汉书·艺文志》起到清代编的《四库全书》,小学一直排在经部,可见人们对它的重视。

应当说,西汉人把文字学叫做“小学”,是不够恰当的。因为人们从小就学的课程,并不只文字学一门,而且“小学”的名称又不能表明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西汉人为什么把文字学叫做“小学”呢?对这个问题,唐兰在《中国文字学》里,曾解释说:

“我们知道古代没有‘文字’的名称。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本可叫做‘名’;《左传》说:‘於文止戈为武’也只叫做‘文’;一直到琅玡刻石才发现了‘文字’二字。郑康成说过:‘古曰名,今曰字。’可见用‘字’代表‘文’或‘名’的意义是晚起的。汉朝人既怕叫做‘名’以免和公孙龙之徒的‘名家’混淆,又不能叫做‘文学’,和司马相如等辞赋家合在一起,又不愿意就用晚起的‘字’而叫做‘字学’,所以就想出了‘小学’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名称。”

“小学”的名称虽然不够恰当,但却使用了两千年,直到清朝末年,章太炎等才把它改叫“文字学”。

二、文字学的演变

文字学既是研究文字的科学,而文字又有字义、字形、字音三要素,文字学自然就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去研究。我国古代的小学正是这样发展的。《说文解字》、《字林》、《玉篇》、《类篇》、《康熙字典》等是以研究字形为主的书;《切韵》、《广韵》、《中原音韵》等是以研究字音为主的书;《尔雅》、《方言》、《广雅》等是以研究字义为主的书。因此,宋末王应麟把小学里的书分为三类:体制、训诂、音韵;到了清代的《四库全书》,则分为训诂、字书、音韵三类。清末以后的文字学,有一段时间也包括形音义三方面的内容。

但是,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字音事实上是语音。如果把某个时代常用汉字的读音加以综合分析,研究共有多少声母、韵母、声调,实际上就是研究那个时代的语音系统。如果把各个时代的汉字读音加以历史的考查,研究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研究历代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规律。而系统地研究汉语某一时代的语音系统,或研究汉语语音的历史变化,正是音韵学的内容。我国的音韵学从东汉末年的反切,魏晋的韵书,南北朝的四声,唐宋的四等,元明的今韵学,清代的古韵学,已经十分发达,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以在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文字学,就分为形义篇和音篇两部分,后来又进一步把音篇分出去,独立为音韵学,文字学就只有形义篇了。

一九三四年,唐兰在写《古文字学导论》时,又进一步把研究字义的训诂学分了出去,文字学就以讲字形为主了。由于他把甲骨文、金文等内容引进了文字学,所以文字学的内容不但没有因为与训诂学分开而变得单薄,就其理论体系而言,反而比以前变得更加科学了。

现在的文字学所包括的内容,一般都有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的结构、汉的性质、汉字的功能、汉字的规范化等。由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在我国,汉字信息处理已成为重要课题,虽然这是汉字学与信息学的交叉领域,但其核心是对汉字进行信息处理,因此也是汉字研究的范围。为了帮助一般读者了解其基本情况,本书特意增加了汉字信息处理一章。考虑到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需要,本书又特意增添了汉字教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