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误会
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教育不发达,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不少仁人志士去向西方学习,学到了许多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想以此来解决中国的问题。这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是那时学习西方也存在着相当的盲目性,正如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所说的那样:“学了这些新学的人们,在很长的时期内产生了一种信心,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除了旧学派,新学派自己表示怀疑的很少。”他们对西方的新学不会鉴别,对中国的旧学缺乏分析,不懂得学习西方应该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因此他们的主张在实践上常常行不通。这种学习的结果,表现在文字学上,就是彻底否定汉字。他们认为,外国人用几十个拼音字母就可以记录语言,汉字却要成千上万个(常用字也有三四千)才能记录汉语,两相对比,汉字十分落后。卢戆章在《〈中国第一快切音新字〉原绪》中说:“中国字或者是当今普天之下文字之至难者。”“当今普天之下,除中国而外,其余大概皆用二三十个字母为切音字,⋯⋯故欧美文明之国,虽穷乡僻壤之男女,十岁以上,无不读书。”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也说:“中国文字很不完善”,“他们的文字对科学的发展,便是一个大障碍。”怎么办呢?答案当然是改革汉字。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无论是维新派还是旧民主主义者,无论是新民主主义者还是共产党人,尽管政见不同,但大都赞成改革汉字。为了宣传汉字改革,一些语言文字学家纷纷著书立说,大谈汉字的落后性,拼音文字的优越性,大谈汉字拼音化的必要性。但是,大量的事实一再证明,“汉字落后论”是错误的,废除汉字的主张是行不通的。例如由于汉字的繁难,许多人曾认定这是我国教育不普及的原因之一,是工农大众学习文化难于克服的困难。但是,在继续使用汉字的条件下,我国不仅已经普及了小学教育,工农中文盲所占的比例比1949年以前也大大下降,职工降为5%,12岁至40岁的农民降为18%。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在世界十五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中,我国的文盲率排在第十四位,就是说,有十三个国家的文盲率比我国高,而他们都是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也曾有人断言,汉字不能适应科技的发展,将拖四化的后腿,有人甚至怀疑不改为拼音文字,我国能否真正实现现代化。但是,正是在继续使用汉字的条件下,我国的四化事业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相信在下个世纪中叶,四化伟业将胜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