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独特功能
第二节 汉字的独特功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解放思想的号召,恢复了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给予人们以巨大的启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更给了人们莫大的勇气。一些学者分别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信息论等方面对汉字进行了全新的研究,发现汉字记录汉语、传递信息的功能,超过拼音文字,过去认为汉字落后的观点是照搬西方语言学造成的,应该从汉字的实际出发,创立有民族特点的文字学理论。这些学者认为,过去对汉字的许多指责,其实是不对的。例如李荣在《中国语文》1985年第5期的文章就曾指出:“有人拿汉字和拼音文字对比。英文只有二十六个字母,大小写合计五十二个。日本的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加起来是一百来个。汉字常用字就有三四千个。结论是汉字难学。”“这种说法看起来有道理,其实是片面的。这种意见抹煞三种文字的区别。英文是音素文字,假名是音节文字,汉字是语素文字。罗马字母和假名书写单位的数目少,汉字书写单位的数目多。就学习书法而言,拼音文字比汉字学起来当然省力。但是罗马字母和假名本身没有意义,学完了英文字母还得学英文,学完了假名还得学日文。汉字是语素,本身有意义。汉字的信息量比罗马字母和假名大,汉字的构词能力强,这是谁都承认的。我们不能拿语素文字的优点来要求拼音文字。同样的,也不能拿拼音文字的优点来要求语素文字。”
学者们还发现,如果从记录汉语和信息交流的需要出发,汉字和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有以下独特功能:
一、跨越方言 我国是个多方言的国家。各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均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以语音的差异最为突出。不同方言区的语音,不仅声调不同,声母韵母有时也不同,如果不经过学习,不同方言区的人便很难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这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幸亏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可以跨越方言的汉字,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方言分歧造成的严重后果,不同方言区的人对同一汉字的读音尽管有很大差别,但对它意思的理解却是相同的。不能通过方言进行交流的人,却可以借助汉字进行交流。用汉字写成的文章可以通行全国而不受方言的限制。这样,汉字就成了联系全国人民的纽带,成了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工具。倘若汉字不具备这一优点,各方言区势必要创造各自的文字,这对民族的统一、社会的进步,将造成多么严重的危害。钱伟长在《振兴中华,汉字大有可为》的讲话中,曾引用一个历史故事深刻地说明了汉字跨越方言功能的重要作用。他说:清朝康熙年间,杭州的一位绸缎商乘船到天津去,路遇大风,翻了船。好不容易爬到海滩上,遇到一位山东老农,但两人说了半天,就是听不懂对方的话。因为一个讲杭州话,一个讲胶东话。没有办法,只好在沙滩上写字,这才懂得。老农于是把他救回去,并用大车把他送到烟台。后来,绸缎商第二次去山东,在陈山角(他遇救的地方)立了一块石碑,碑文讲了他遇险得救的经过,最后明确的说:“我要感谢李斯、秦始皇,‘书同文’解决了我的问题。”(《汉字文化》89年第4期)
二、贯通古今 我国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批判地继承丰富的历史遗产,是我们创造光辉未来的必要条件。但是,这些历史遗产离开我们几百年以至几千年了,如果我们不认识记载这些遗产的文字,我们将很难继承。幸亏我们的汉字有贯通古今的能力,使我们阅读古书不感觉很难。尽管我们的语言已经和几百年几千年以前的古人不同了,但汉字的意思没大变。只要我们学一些文言常识,先秦两汉时期的作品依然能够读懂。施耐庵、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距今已有六百多年,他们各自创作的《水浒传》、《三国演义》,即使没有学过文言的人,今天也能读得懂。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英国诗人乔叟,距今也是六百多年,据说他的诗现代的英国人看起来有点像外国诗,很难懂了。为什么?因为英文是拼音文字,五六百年来语音变了,而字形(严格讲,应该说词形)没变,语音和文字发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大大损伤了拼音文字的功能。两相对比,我们就能深深懂得,汉字的这一功能是多么重要。
三、区别同音词和同音语素 同音词和同音语素多,是汉语的一大特点。这就要求汉字在字形上能区别同音词和同音语素,以增加表义的明确性,减少歧义。人们大概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有些话听着不易明白,而把它用汉字写出来,一看就明白了。例如我们听到广播“北京市应大力发展píng jìng工业”时,大概不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但一看到“瓶颈”二字时,便顿时明白了。再例如初次听说“中国的汉字信息处理,已由汉卡时代进入xīn piàn时代”,一般人都会不甚了了。但看到”芯片”二字时,便懂了几分。这种例子举不胜举,这里从略。显然,这是汉字比拼音文字优越的地方,理应得到充分的肯定。
四、适宜快速阅读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问题,世界上各种文字都是信息的载体,用文字写成的文章书籍实质上就是一个复杂庞大的信息系统。文字与其它信息载体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用字形装载上字义传递信息的。因此,考察某种文字的功能,不能不考察它的传递信息的功能。在现阶段,文字传递信息的功能,一个是阅读速度,一个是录入速度。阅读速度指人们阅读用某种文字写成的文章之速度,录入速度指人们把某种文字通过字母数字键盘输入计算机的速度。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阅读速度还是录入速度,都是由人和文字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而我们所谈的是排除了人的因素之外的单纯由文字因素决定的阅读速度和录入速度。为了比较汉字和汉语拼音的阅读速度,华东师大曾性初曾指导其研究生张爱荣、忻燕萍分别做了两个测试。被测的是32名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在第一学期学习汉语拼音与学习汉字的时间差不多相同,因而阅读汉语拼音与阅读汉字的能力可以认为是一样的。测试的内容一个是字词,一个是短文。测试方法是用仪器分别显示汉字与汉语拼音,让被试者读出,用仪器记录其所用的时间。测试结果是:第一个测试,阅读汉字所用的时间为0.777秒,阅读汉语拼音用时0.842秒;第二个测试,阅读汉字用46秒,阅读汉语拼音为69秒。实验结果是汉字的阅读速度分别是汉语拼音的1.08倍和1.5倍。
为比较汉字和英文的阅读速度,上海交大李公宜也曾作过实验。被试的是上海交大科技外语系的九名研究生,实验内容是阅读一段科技短文,测试方法是让每个被试者分别读一遍用汉字和用英文写的同一内容的短文,被试者自己看表记时间。实验结果是:阅读汉字的时间平均为8.5秒,阅读英文的平均时间为14. 5秒。说明汉字的阅读速度大体是英文的1.7倍。
上述实验的结果尽管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总趋势是一致的,汉字的阅读速度明显高于拼音文字。
五、适宜快速录入 由于汉字数量繁多、结构复杂,汉字信息处理的难度比拼音文字要大得多。过去,曾有人据此断言:“电子计算机是方块汉字的掘墓人,也是汉语拼音文字的助产士。”汉字似乎遇到了灭顶之灾,非灭亡不可了。但是,时间不过十几年,汉字信息处理的问题不但已经解决,而且汉字的输入速度比拼音文字还要高一点。现在,全国已有汉字编码方案五百多家,上机实验的也有三十多家,效果很不错。由于汉字编码已经由单字编码发展为词汇编码(即以复音词为单位编码),汉字的输入速度已高达每分钟二百来字。据中国中文信息学会汉字编码专业委员会主任华绍和介绍:“如今汉字键盘输入技术已由单字处理发展到以字为基础以词语为主导的阶段,并加入了高频整字码和加强了计算机的智能处理,使得大多数输入方法每输入一个汉字平均击1. 5至2.5键。(笔者注:汉语拼音平均每字三键)也就是说,同样文意的英汉两文,由于英文是全息输入(即按字符逐个输入),汉字采用非全息编码输入,所以完成英文输入的击键次数要比完成汉字输入的击键次数多一倍以上。尽管汉字输入时要考虑对其编码,但其击键次数比英文少。他们曾专门做过认真测算:如把某一同样内容的英汉两种文本,都由高水平的专业录入员录入,汉字本击键371次(平均每字击键2.3次),用时48秒;而英文文本共778个字符,击键778次(平均每字符击建一次),用时90秒。结果证明,汉字的录入速度约为英文的两倍。
文字的作用是记录语言,交流信息。既然汉字在记录语言和交流信息上明显超过了拼音文字,再坚持“汉字落后”论就不合情理了,再坚持废除汉字的主张就毫无道理了。在这种情况下,报刊上关于汉字的议论出现戏剧性的变化,就是很自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