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乾陵文化研究》编辑委员会

武则天研究

武则天的出生地与故乡

一 背景回顾

二 汪篯先生的观点

三 出生地与故乡

唐高宗议立明堂史事初探

一 高宗即位初的议立明堂事件

二 总章年间高宗建立明堂的努力

三 总章年间明堂修建搁置和后期放弃修建明堂原因

隋唐史事钩沉

从“文、吏之争”到“政事分途”——再论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用人择相问题

一 主相把控阶段

二 政见分歧与政事分途

三 新的宰相格局

汪篯与隋唐之际政局研究

一 上承陈师:汪篯研究隋唐之际政局的背景

二 下启后学:汪篯隋唐之际政局研究的地位

三 薪火相传:隋唐之际政局研究的一点思考

唐睿宗的“让位”经历及政治取向

一 唐睿宗的“让位”经历与心理塑造

二 唐睿宗微妙的政治取向

三 唐睿宗政治取向与心理塑造的关系

四 结语

论唐玄宗对武则天的继承发展

一 玄宗对武则天时代的否定

二 无法摆脱的政治影响

三 玄宗对武则天的政策继承

四 结语

贞观“新门阀”与皇权政治的回归

一 汪篯先生贞观“新门阀”概念提出之渊源

二 李唐皇室与旧门阀观念之抵牾

三 旧门阀的惰性

四 “新门阀”政策的破产与唐高宗的接力

五 合作破产之根源

试论李翱性情观

一 李翱性情观的产生原因

(一)理论渊源

(二)社会背景

二 李翱对性、情及两者关系的界定

三 李翱性情观的局限性与积极意义

(一)李翱性情观的局限性

(二)李翱性情观的积极意义

四 总结

武则天侄、甥二三事

一 武承嗣霸婢杀主了吗?

二 武三思营求太子之位了吗?

三 贺兰敏之与他的外婆有私吗?

至德元载(756)后,杨预(杨志烈)事迹考

一 关于杨预、杨志烈的研究现状

二 聚兵税马,杨预展大将雄风

三 避讳更名,杨志烈逢命途转折

四 人生戛止,杨志烈于长泉遇难

也谈秦鸣鹤的医术及其身份

一 秦鸣鹤为高宗疗病的基本材料与高宗疾病的名称

二 “开脑出虫”与“放血”疗法

三 唐高宗的“风疾”治疗以“补正”为主

四 秦鸣鹤“刺头微出血”为中医内病外治法

隋唐长安与“陆上丝路”贸易

引言:从“丝绸之路群雕”说起

一 隋唐帝国的对外贸易制度

(一)诸蕃“朝贡”管理制度

(二)边州“互市”管理制度

(三)国内商品流通管控制度

二 隋唐时期“陆上丝路”概况

(一)隋朝经营河陇、西域的策略方法[21]

(二)唐代“陆上丝路”的通与塞

三 隋唐长安与“陆上丝路”外贸基本特征

(一)西域诸蕃“朝贡贸易”为主流渠道

(二)诸蕃“朝贡方物”种类概况

(三)中国丝绸为主要“回赠”物品[39]

(四)隋唐皇帝赏赐诸蕃的多种途径

四 “陆上丝路”的诸蕃商队

五 唐后期与漠北回纥“绢马互市”概况

(一)“绢马互市”的数量

(二)长安的回纥使者与商人

(三)“绢马互市”的影响

隋唐聚葬和共葬史事再考察

一 政府主持的掩骸埋骼

二 民间自发组织的助葬掩葬

三 军府主持的聚葬和共葬

四 风俗主导下的多人共茔

唐太宗与贞观年间的储位之争

一 贞观年间储位之争始末

二 唐太宗在储位之争中的角色

三 影响贞观年间储位之争的因素

姚崇与杨元琰

一 姚崇、杨元琰生平概述

二 姚崇、杨元琰与神龙政变

三 姚崇和杨元琰品高而善终

隋唐文化丛论

长安文化与佛教法相唯识宗

一 归元寺沿革与遗存

二 大慈恩寺沿革与遗存

三 兴教寺沿革与遗存

四 唯识宗之传承

唐代帝王与佛教密宗——以玄、肃、代三帝为中心

一 “开元三大士”与唐玄宗的佛教政策

二 善无畏等人对密宗的奠基之功

三 肃宗、代宗对不空的重视

唐宰相韩休墓乐舞壁画中的枣椰树小考

一 韩休墓乐舞壁画

二 枣椰树

三 小结

浅论唐代民间医疗环境——以医者为中心的考察

一 民间职业医人的综合素质

二 民间社会医疗主体全貌

三 结语

唐代霍山的官方祭祀与民间信仰

一 霍山在隋唐镇山体系中的地位及其祭祀等级的演变

二 霍山在民间信仰中呈现的面貌

三 总结

唐华清宫与道教

一 华清宫之名传递的道教信息

二 华清宫中的皇家道观建筑

三 华清宫道文化与“帝妃绝恋”

魏徵的学术成就

一 史学成就

二 文学成就

三 哲学成就

论唐玄宗与音乐

一 唐玄宗音乐才能的培养

二 唐玄宗执政前期的音乐政策

三 唐玄宗执政后期的好乐活动

四 唐玄宗晚年与音乐

五 结语

隋唐墓志考释

咸阳地区新出隋代墓志铭研读两则——大业三年《姚勋墓志》与大业七年《赵荣墓志》

一 大业三年《姚勋墓志》

二 大业七年《赵荣墓志》

新见唐刘野王墓志考释

一 刘野王家族史事考

二 刘野王仕宦考

唐来慈墓志考释

一 来慈先世

二 来慈履历

三 来慈婚姻关系

四 来慈的葬地

后唐宰相《李愚墓志》考释

一 墓志录文

二 志主生平

三 志文撰者张砺

唐惠陵台令崔廞墓志考

一 墓志录文及释词

二 志主氏族世系考

三 志主夫妇、子嗣考

四 墓志撰者考

《荔非明墓志》与隋唐荔非氏相关问题

一 《荔非明墓志》录文

二 隋唐正史所见荔非家族成员

三 石刻文献对于荔非氏的补证

唐《李津墓志》考释

一 志主之生平

二 志主家族世系

三 志文中的其他问题

四 结语

《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考释

一 县君杜氏的家世

二 杜氏的家庭和婚姻

三 杜氏的佛教信仰

四 卒葬地点和葬礼

五 墓志撰者

六 结语

唐代文物古迹发微

唐建陵石刻艺术及其空间表现初探

一 唐十八陵空间位置及其营建特征

二 建陵陵山及石刻艺术的独特性

三 建陵石刻艺术及其空间表现

四 建陵石刻群与陵山的空间关系

五 结语

略论唐长安城和洛阳城中的夹城

一 考古所见“夹城”遗址

二 唐代夹城与洛阳城

三 长安城夹城空间的形成

四 夹城空间的延伸

五 余论

唐、五代城郭的水门

一 南多北少的分布状况

二 水门的施工工艺与管理制度

三 施工工艺的交流

唐河南道“仙州”初置时间考

一 学界研究

二 “三年说”与“四年说”史料价值的比较

三 “四年说”的合理性

四 结语

唐郑仁泰墓出土的彩绘石人、石马俑

一 郑仁泰及其墓出土的石人、石马概况

二 石马装饰的完备性及其马具的意义

三 石刻陪葬的重要性及其与陶类文物、地表石刻的比较

四、有关石马和石人的定名

博物馆学研究

浅谈基层博物馆员工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一 员工素质的基本内容

二 员工素质培养与提升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

三 员工素质培养与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新时期关于博物馆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 关于博物馆的建立和设置

二 关于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 关于博物馆的陈列展示

四 关于博物馆讲解员的招收

新时代 新生活——关于博物馆教育与当代公众文化生活的认识

一 教育是博物馆服务的首要基石

二 博物馆教育改变公众生活

三 博物馆教育的资源整合与优势利用

四 结语

如何激活文物的生命

一 宣传与认知,交流与互鉴

二 探索与挖掘,讲述与互动

三 科技与创新,保护与传承

论县级博物馆如何融入当代社会生活

一 县级博物馆融入当代社会生活的意义

二 县级博物馆融入当代社会生活存在哪些问题

(一)发展动力不足

(二)服务观念落后

(三)缺少吸引力

(四)发展极不平衡

三 县级博物馆融入当代社会生活的策略——以乾陵博物馆为例

(一)充分发掘县级博物馆的社会职能,积极参与基层的社会文化活动

(二)因地制宜开拓进取,突出博物馆的专业特色和区域特色

(三)助力未成年人成长和当地教育发展

(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创新理念下陕西历史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探索

一 文化产业规模显现

二 束缚瓶颈与不断求索

(一)经费方面

(二)体制机制方面

(三)人才队伍方面

(四)市场化运作方面

三 “五大”创新理念推动产业发展

(一)发展定位创新

(二)运营模式创新

(三)格局视野创新

(四)理论研究创新

(五)转化能力创新

附录

中国古代明堂礼制研究论著目录初编

编读往来

致歉信

《乾陵文化研究》征稿启事

《乾陵文化研究》稿件体例及征引文献格式

本刊重要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