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结语

四 结语

不同的“让位”情况,隐藏在其背后的真实意图也不尽相同,让位者的政治取向及心理亦有所不同。唐朝统治者中有些“让位”并非正常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唐睿宗“三让皇位”的现象尤为特殊。当谈及唐睿宗的后宫生活时,在武则天统治期间可以用“悲惨”“可怜”来形容。纵观唐睿宗的政治生涯,多数人用“平庸”二字进行评价,更有甚者认为其毫无政绩可言,对其性格心理的刻画与描述更是多有偏见。

客观来讲,唐睿宗“三让皇位”是他的政治取向,也是他性格心理的直观反映。他的一生似乎始终处于辞让、纠结、畏惧的被动境地,他与母亲武则天、儿子李隆基,甚至整个大唐皇室宗子表现出的对于皇权的追求和贪恋截然不同,其行动更是出人所料。李旦生于皇室,特殊的身份注定他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尽管曾“三让皇位”,却终为大唐天子,其经历更是贯穿于他近三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从唐睿宗的“让位”经历中可以看出,他畏惧、软弱,却心思缜密,洞悉朝堂,故趋利避害,明哲保身,他的这种政治取向与心理塑造,表面看似相得益彰,却似乎暗藏不为人知的真相。

注释

[1]《资治通鉴》卷二〇四,天授元年九月条,载则天以唐为周:“上尊号曰圣神皇帝,以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以皇太子为皇孙”。此为“一废”。卷二〇三,光宅元年正月条载:“立雍州牧豫王旦为皇帝。”及卷二〇九,景云元年六月条载:“睿宗即位,御承天门,赦天下。”此为“两立”。卷二〇三,垂拱二年正月条载:“春,正月,太后下诏复政于皇帝。睿宗知太后非诚心,奉表固让。”及卷二〇六,圣历元年九月条载:“皇嗣固请逊位于庐陵王,太后许之。”及卷二一〇,先天元年八月条载:“玄宗即位,尊睿宗为太上皇。”此为“三让”。中华书局,2011年,第6582、6533、6767、6552、6650、6792页。

[2]睿宗从则天后光宅元年(684)正月被立为皇帝到先天元年(712)八月,历经近三十年时间。虽然很长一段时间作为傀儡被禁足,由武则天掌握朝政,但作为大唐皇室子孙,尤其是武则天嫡子,仍不免被卷入朝政之中。

[3]《旧唐书》卷七《睿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151页。

[4]首次即位为文明元年(684)二月至载初元年(690),第二次为景云元年(710)至先天元年(712)。

[5]《资治通鉴》卷二〇二,上元二年四月条,第6492页。

[6]赵英华:《武则天与李弘、李贤之关系探微》,《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81——83页。

[7]《资治通鉴》卷二二〇,至德二载九月条,第7155页。

[8][9]《旧唐书》卷八十七《刘祎之传》,第2848页。

[10]《资治通鉴》卷二〇五,长寿二年正月条,第6603页。

[11]史晓云:《唐中宗·唐睿宗》下篇《唐睿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第243页。

[12]《资治通鉴》卷二〇九,景云元年六月条,第6769页。

[13]《资治通鉴》卷二〇三,垂拱二年正月条,第6552页。

[14]《资治通鉴》卷二〇八,神龙元年二月条,第6705页。

[15]《资治通鉴》卷二〇九,景云元年六月条,第6766页。

[16]《资治通鉴》卷二〇九,景云元年六月条,第6767——6768页。

[17]《新唐书》卷八十一《让皇帝宪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597页。

[18]《旧唐书》卷九十五《让皇帝宪传》,第3010页。

[19]《旧唐书》卷七《睿宗本纪》,第152——153页。

[20]《资治通鉴》卷二〇九,景云元年六月条,第6764页。

[21]《资治通鉴》卷二〇九,景云元年七月条,第6770页。

[22]《资治通鉴》卷二一〇,先天元年七月条,第6792页。

[23]《资治通鉴》卷二〇九,景云元年六月条,第6769页。

[24]《资治通鉴》卷二一〇,开元元年六月条,第6799——6800页。

[25]《资治通鉴》卷二一〇,景云二年正月条,第6780页。

[26]《资治通鉴》卷二一〇,景云二年正月条,第6781页。

[27]《旧唐书》卷七《睿宗本纪》,第152页。

[28]《资治通鉴》卷二〇七,长安元年八月条,第6673页

[29]《资治通鉴》卷二〇五,长寿二年正月条,第6603页。

[30]《资治通鉴》卷二〇八,景龙元年八月条,第6732页。

[31]《资治通鉴》卷二〇九,景云元年六月条,第6766——6767页。

[32]《资治通鉴》卷二〇五,长寿二年正月条,第6605——6606页。

[33]《资治通鉴》卷二〇八,景龙元年八月条,第6731页。

(吴小龙,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