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葬地点和葬礼
2025年10月14日
四 卒葬地点和葬礼
墓志记载杜氏于“天宝元年某月八日,终堂于东京仁风里,春秋若干”,“越六月二十九日,迁葬于河南县平乐乡之原”。前面已知县君杜氏当生于685——690年之间,在唐天宝元年(742)去世,享年当是在52——57岁之间。“东京仁风里”即洛阳仁风坊,《唐两京城坊考》载,仁风坊在唐东都洛阳长夏门之东第五街自南向北第六坊,有“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令、齐国公魏元忠宅。济王府录事参军裴行期宅。坊南运渠”[26]。又《裴自强墓志》载,裴自强去世后,安厝于邙山平乐乡之原,后其妻杜氏与之合葬于平乐乡之茔。那么平乐乡之原应是裴自强一族的祖茔所在地,县君杜氏去世后亦迁葬在平乐乡裴氏祖茔。平乐乡,即今河南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
杜氏信仰佛教,临终时要求“褐衣敛吾,起塔而葬”。但是夫君裴行期认为杜氏身为御史大夫杜周之后,又有万年县君的荣号,不可塔葬。于是不遵起塔的遗愿,埋葬以礼,但为了尊重杜氏的薄葬遗愿,用褐衣装殓,随葬的衣物用品,也遵从简朴的原则。又“眷兹邑号,未降天书,各有司存,成之不日”。邑号是古代六品以上官吏之妻妾的称号,此处指县君的封号,《通典·职官志》“文武官一品及国公母妻为国夫人,三品以上母妻为郡夫人,四品母妻为郡君,五品母妻为县君,散官同职事若勋官四品,有封母妻为乡君”[27]。裴行期为济王府录事参军,官居从六品上,并未达到五品,按唐制杜氏不能被封为县君。然杜氏被封为县君,可能是裴行期官职有所提升,而墓志未载,抑或是朝廷对裴杜家族的优待,对杜氏破例下“县君”封号,具体情形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