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非明墓志》录文
隋故幽州安次县令荔非明府墓志铭
君讳明,字显晖,冯翊郡白水县永安乡人也。君结根蕙畹,擢秀兰畦,无待雕砻,自成浦藻。故得望重西戎,裔标东夏。自建德二年,加君为都督。才德过人。开皇三年,授镇长史。遂使单于东猎,不敢入于鱼阳。都尉春田,犹君塞表。七年,授君太仆牧监。君无矜矫,言称古昔。十八年,转授幽州安次县令。君莅兹善政,勤彼农桑。虎去珠来,民丰五袴。春秋六十,薨于私第。夫人雷氏,心明四教,体备六条,而能躬事组
,身安浣濯。春秋五十七,奄从风烛。即以大业十二年十月廿六日合葬于永安乡闻道之里。乃为铭曰。
志主荔非明,未见史籍记载。据志文记载,荔非明为白水县永安乡人,其先祖世系情况志文并未提及,虽故不得而知,但从“望重西戎,裔标东夏”的语句中仍可看出荔非氏为西羌支系的胡族血统。荔非明于北周建德二年(573)加都督,作为北周府兵中的中下层军官,他应当多次参与北周的战事。由北周至隋代,都督一职逐渐由兵府的中下层军官演变为散官[1]。隋朝建立后,荔非明于开皇三年(583)得授长史之职。其后志文云“遂使单于东猎,不敢入于鱼阳。都尉春田,犹君塞表”,南朝庾肩吾《为武陵王谢拜仪同章》云:“臣宅庆紫霄,联休皇极,地均指日,既无迹而成高,仕若乘风,故不行而自远。今者四郊无垒,天下同文,都尉春田,犹居塞外。单于冬猎,不入渔阳。臣坐牧三边,非劳七战,岂能屯兵大夏,封万里之侯。飞箭联城,受千金之寿,论其才望,有惧茂弘。先佩印绶,渖羞叔度。”[2]由此来看,荔非明应当参与了隋朝建国之初防卫北方突厥等少数民族的活动。
开皇七年(587),荔非明转任太仆牧监,即太仆寺牧监。隋代太仆寺统骅骝、乘黄、龙厩、车府、典牧牛羊等署,牧监即典牧牛羊官员,据《隋书·百官志》记载:“陇右牧,置总监、副监、丞,以统诸牧。其骅骝牧及二十四军马牧,每牧置仪同及尉、大都督、帅都督等员。驴骡牧,置帅都督及尉。原州羊牧,置大都督并尉。原州驼牛牧,置尉。又有皮毛监、副监及丞、录事。又盐州牧监,置监及副监,置丞,统诸羊牧,牧置尉。”[3]关于隋代牧监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但通过对唐代牧监的考察可以看出,唐代牧监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故部分学者推测,唐代牧监应当是在隋代牧监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故王炳文认为:“隋代陇右牧作为中央机构的代表,是以‘监’的方式去管理其下各牧,各牧并未直接归中央管理;唐代则将各个牧变成政府机构的‘监’,由太仆寺管理。”[4]但此种说法有待进一步商榷,从《荔非明墓志》的记载来看,太仆寺对于牧监的管理应当不迟于墓志记载的隋开皇七年(587),而此种体系为唐代承袭。从传世典籍文献以及出土唐代墓志来看,唐代牧监在承袭隋代制度的基础上,对于牧监的规模、执掌、等级均有更细致的规定。
开皇十八年(598),荔非明转授幽州安次县令,此与其志题官职相同。安次县,在今河北廊坊境内,其初置于西汉高祖年间,西汉属渤海郡,东汉属广阳郡,《晋太康地志》属燕国[5]。北魏时属幽州燕郡,隋开皇初年废燕郡,大业初年置涿郡,此后安次一直为幽州辖县。由于《荔非明墓志》没有明确记载志主卒年,仅在其得授安次县令的记载后称“春秋六十,薨于私第”,由此推测,荔非明很可能是卒于开皇十八年(598),则其生年当为西魏大统五年(539)。大业十二年(616)与夫人雷氏合葬于白水县永安乡闻道里。
此志末云“乃为铭曰”,但未见铭文。其铭文有可能续刻于志盖或志侧,抑或志石原本并未刊刻铭文,这种情况在出土墓志中均非孤例。因志盖佚失,详情有待目验原石,以遍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