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华清宫与道教
孙树梅
华清宫得名于唐天宝六载(747),始建于西周幽王的都城骊邑。历经秦、汉、隋1300余年的多次修葺,至唐代天宝年间达到发展规模的鼎盛期。“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1]。“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宫周筑罗成”[2],就是对此盛况的记述。据考古发掘证实,唐华清宫由“骊山——华清宫——昭应城”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为1300亩。加之丰富的温泉资源备受玄宗皇帝的喜爱,频繁游幸,长期驻跸,被誉为“第二长安”。华清宫的兴盛不仅是强盛国力的缩影,更与李唐王朝信仰道教及追求长生的道家思想息息相关。本文试从唐代华清宫的得名、宗教建筑等方面进行分析,阐释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