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志主生平

二 志主生平

李愚(866——935),字子晦,赵郡人,新旧《五代史》有传。志载:“晋少傅楷有子三人,居于赵之平棘,封斯垒时,人谓之三巷李氏。戴仁抱义,累相重侯。代不乏贤,世济其美。公即西巷之十六代孙也。曾祖讳如林,皇太学博士,累赠尚书右丞。祖讳遵甫,皇应进士举,累赠兵部尚书。烈考讳瞻,皇协律郎,累赠太子少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赵郡李氏载:“楷字雄方,晋司农丞、治书侍御史,避赵王伦之难,徙居常山。五子:辑、晃、芬、劲、叡。叡子勖,兄弟居巷东,劲子盛,兄弟居巷西。故叡为东祖,芬与弟劲共称西祖。辑与弟晃共称南祖。自楷徙居平棘南,通号平棘李氏。”[1]西祖劲之后裔中有唐代的怀远,相武后;吉甫,相宪宗;德裕,相文宗、武宗。确如墓志所言,“累相重侯,代不乏贤”。从中看出李愚与他们同族不同宗,出生在一个下层官员家庭,《旧五代史》传载:“父瞻业,应进士不第,遇乱,徙家渤海之无棣,以诗书训子孙。”李愚自幼勤奋好学,励志端庄,风神峻整,及冠,能赋诗着文,远近闻名。清咸丰四年《庆云县志》载:“愚为人谨重,寡言好学为古文,沧州节度使卢彦威以愚为安陵主簿,丁母忧解去。”[2]据《唐刺史考全编》,卢彦威刺沧州在昭宗大顺元年(890)至光化元年(898)[3],就是说,李愚三十岁左右曾受聘为安陵县主簿,后丁母忧去职。

李愚生平可分游学应举、入仕后梁、回归后唐三个阶段。

游学应举阶段。志载:“于时靖恭杨赞禹拾遗,糜职营丘、海岱之间,声华藉甚。公向其德,不远谒之。既及宾次,投文一编。初见篇题,已多惊异。洎披词旨,愈甚嗟称。虽季长之接郑玄,伯喈之迎王粲,无以过也。”杨赞禹,字靖恭,《登科记考补正》载:“《广卓异记》卷十九《兄弟二人状元及第》条云:‘右按《登科记》:杨赞禹大顺元年状元及第,弟赞图干符四年状元及第’。”[4]丁母忧闲居在家的李愚前去拜谒曾是进士科状元的杨赞禹,投文一篇,已令杨赞禹惊奇,杨赞禹给予他足够的赞誉,还给他指明人生的方向,即考中进士,“自此仕官,必极于台辅之任矣”。

“乃携家入秦,欲观光于上国。次三峰,属奸臣刘季述废昭宗皇帝于别宫,挟德王以篡位。公即日投长书,讽华帅韩公”。从这段志文可知,李愚从原籍渤海郡无棣来到华州的时间,正是光化三年(900)十一月宦官刘季述、王仲先作乱废掉昭宗之时。《资治通鉴》曰:“进士无棣李愚客华州,上韩建书,略曰:‘仆每读书,见君臣父子之际,有伤教害义者,恨不得肆之市朝。明公居近关重镇,君父幽辱月余,坐视凶逆而忘勤王之举,仆所未谕也。仆窃计中朝辅弼,虽有志而无权;外镇诸侯,虽有权而无志。惟明公忠义,社稷是依。往年车辂播迁,号泣奉迎,累岁供馈,再复庙、朝,义感人心,至今歌咏。此时事势,尤异前日,明公地处要冲,位兼将相。自宫闱变故,已涉旬时,若不号令率先以图反正,迟疑未决,一朝山东侯伯唱义连衡,鼓行而西,明公求欲自安,其可得乎!此必然之势也。不如驰檄四方,谕以逆顺,军声一振,则元凶破胆,旬浃之间,二竖之首传于天下,计无便于此者。’建虽不能用,厚待之,愚坚辞而去。”[5]李愚以对朝廷忠贞之心上书并面见华州节度使韩建,劝其出兵除掉叛臣,恢复朝廷秩序。韩建却置若罔闻,未遂其策。然而,次年初昭宗反正,汴军攻破华州时,韩建即归附朱全忠。可见韩建对昭宗早有二心,并不忠诚。

离开华州东去的李愚,新旧《五代史》均说他到洛阳寄居在李德裕的平泉山庄,然而墓志却说他首先“寓止于郑之阳武县。”阳武,即今之河南原阳县。“粤二年,迁都洛邑,公始随乡荐投试春官,再赴广场,爰登上第”。在寓居阳武的这段时间内,天佑元年(905)正月,朱全忠率师屯河中,遣牙将寇彦卿奉表请昭宗迁都洛阳。闰四月,在朱全忠的威逼催促下,昭宗迁都洛阳。八月,即被朱全忠遣其将军朱友恭、氏叔琮、蒋玄晖弑于洛阳。昭宗死,其九子李柷在洛阳继位,是为哀帝。李愚当是在哀帝时为了便于参加进士考试,方从阳武到洛阳寄居在伊阙平泉山庄。据《登科记考补正》,李愚考中进士在哀帝天祐三年(906)。《旧五代史》本传:“愚初以艰贫,求为假官,沧州卢彦威署安陵簿。丁忧服阕,随计之长安。属关辅乱离,频年罢举,客于蒲、华之间。……天复初归洛阳。时卫公德裕孙延古在平泉旧墅,愚往依焉。子弟亲采梠负薪,以给朝夕,未尝干人。故少师薛廷珪掌贡籍之岁,登进士第,又登宏词科。”[6]这段文字也未提李愚栖居阳武一事,只说在他洛阳时寄居在平泉旧墅。当时居住在平泉旧墅的是李德裕孙子李道古。新表载,李德裕三子:椅、浑、烨。烨,郴尉,生殷衡、延古。疑这个延古,当是道古之误。平泉旧墅即平泉山庄,位于伊阙西南部,距洛阳城咫尺之遥,是读书应举的理想之处。墓志载:“明年首登宏词科,榜下,授河南府参军。”李愚登宏词科当在天佑四年(907)。这年三月朱全忠即废唐哀帝李柷自建梁国,至此唐亡。四月改年号为开平元年(907),朱温(全忠)在汴登皇帝位,国号大梁。所以说,李愚登科在唐,入仕任职河南府参军,就在后梁了。

入仕后梁阶段。李愚所任河南府参军之职,就是后梁的官职。秩满后,墓志说:“秩满,屏居伊阙之别墅,啸吟烟月,赏玩琴罇,有终焉之志。无何,为伪梁后主所知,除秘书省著作佐郎。”《新五代史·李愚传》曰:“白马之祸,愚复去之山东,与李延光相善,延光以经术事梁末帝为侍讲,数称荐愚,愚由此得召。”[7]这里所说的白马之祸,是指朱温在亲信李振鼓动下,于滑州白马驿(今河南滑县境),一夕尽杀左仆射裴枢、新除清海军节度使独孤孙、右仆射崔远、吏部尚书陆扆、工部尚书王溥、守太保致仕赵崇、兵部侍郎王赞等衣冠清流三十余人,投尸于河,史称“白马之祸”,又称“白马驿之祸”。看来志文说李愚河南府参军秩满后屏居伊阙别墅,啸吟烟月,赏玩琴罇,有终焉之志,掩盖了其间曾四处找人请托续任官职的事实。伪梁后主,就是后梁末帝朱瑱。由于宗人李延光的举荐,梁末帝朱瑱任其为著作佐郎一职。“不获已而拜命。于时,相国赵公光逢监修国史,精选馆职,甚难其人,遂奏请直史馆”。这句话是说,李愚正欲不得已而就任著作佐郎时,相国赵光逢正值兼职修国史,甚难其人,于是就充任直史馆之职了。直史馆之职,据赖瑞和先生《唐代高层文官》研究,是个使职官名,他的本官即是左拾遗以及稍后的膳部员外郎。左拾遗、膳部员外郎,均是职事官,是正规的九品文职事官,可以用来定班序、计俸禄,好比宋代的寄禄官[8]。由此可见,虽然直史馆之职品卑职微,但却非常重要,既可以接触当朝机密,还可以直接向皇帝书陈时政。“因上封事三十条,并开政要,颇益时风。寻转尚书膳部员外郎,赐绯鱼袋,充崇政院学士。未几,复颁金紫,又加司勋员外郎,依前充学士”。崇政院即枢密院,后梁开平元年(907)改枢密院置,设院使、副使各一人,备顾问,参谋议,于禁中承皇帝旨意,宣于宰相执行。看得出,颇具文才的李愚已经在梁末帝身边,可以不断为朱瑱出谋划策,其官职亦不断升迁。正在这时,却受到权臣李振的排挤,“出为陈许观察判官,检校都官郎中,兼侍御史”。李振,新旧《五代史》有传。他是唐潞州节度使李抱真曾孙,其祖、父辈均官至郡守,李振亦官至台州刺史。浙东乱,东归过汴,始归附朱温。在唐亡梁兴之际,数次为朱温出谋划策并被采纳,颇受信任。每次李振自汴入洛,朝中大臣均会受其陷害折损,李振遂被称为“鸱枭”,即凶残的猫头鹰。后梁建立,官至宣义军节度副使、检校司徒授殿中监,累迁户部尚书。后唐灭梁时在汴州遭族诛。李振对于唐昭宗而言,当年确有谋劝朱全忠支持昭宗反正之功。但对后梁灭唐来说,李振也确有帮凶之嫌,最不可饶恕的就是“白马之祸”,对彻底摧毁晚唐给以致命打击。史臣评曰“振始有浊流之言,终取赤族之祸。报应之事,固以昭然”[9]。志载:“逾岁,移授唐邓观察判官”。这次移授唐邓观察判官,《新五代史》给出的原因是,末帝兄衡王朱友谅在入朝时,其他官员均行跪拜礼,唯独李愚只作揖不跪拜,末帝亲自劝说不济,才借口言事忤旨罢为邓州观察判官[10]

回归后唐阶段。李愚生于唐,游学中举在唐,一代儒臣,对唐朝有着天然的感情。后梁末帝龙德三年(923)十月,控鹤都将皇甫麟杀末帝朱瑱,后梁亡。正当后唐庄宗李存勖率军进入汴京之际,尚在邓州观察判官任的李愚亲赴行在上缴本府印信归诚后唐。是年十二月庄宗都洛,被授予主客郎中、翰林学士、知制诰之职,得到庄宗信任。这时李愚已年届五十七岁。

随军灭蜀。《旧五代史》《资治通鉴》等记载颇详。《旧五代史》叙其梗概云:“唐同光三年九月十日,昭宗下制伐蜀,命兴圣宫使魏王继岌为都统,枢密使郭崇韬为行营都招讨。其月十八日,魏王统阙下诸军发洛阳。十一月二十一日,魏王至德阳,……其月二十七日,魏王至成都北五里升仙桥,伪百官班于桥下,衍乘行舆至,素衣白马,牵羊,草索系首,面缚衔璧,舆榇而后。魏王下马受其璧,崇韬释其缚,及燔其榇,衍率伪百官东北舞蹈谢恩。礼毕,拜魏王、崇韬、李严,各答拜。二十八日,王师入城都。自起师至入蜀城,凡七十五日。”[11]志载:“虽藉武威,亦资文德,乃命公带翰林学士、点检一行招谕文檄。”看来李愚是以翰林学士身份主要在军中从事招讨文檄的起草颁布,并参与军情议事谋划。《资治通鉴》有两段话与此事有关,一句是出征前“以工部尚书任圜、翰林学士李愚并参预都统军机”。另一段话是:“诸将皆言蜀地险固,未可长驱,宜按兵观衅,崇韬以问李愚,愚曰:‘蜀人苦其主荒淫,莫为之用。宜乘其人情崩离,风驱霆击,彼皆破胆,虽有险阻,谁与守之!兵势不可缓也。’是日李绍琛告捷。崇韬喜,谓李愚曰:‘公料敌如此,吾复何忧!’乃倍道而进。”[12]灭蜀之役可说是庄宗朝最为成功的一次军事行动,李愚以其参预军机谋划之功确也不能忽视。墓志载:“是日,以中军入成都,其伪蜀兵尚十余万,军器山积,秋毫不犯,一夫不戮,实赖公之婉画也,皆如公之宿谋焉,在蜀正拜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正五品上。然而,都招讨郭崇韬则因灭蜀后,多取妓乐珍玩,回师迟缓,为庄宗猜忌,悻臣离间,遂致身死于川。郭崇韬,代北雁门人,《旧五代史》有传[13]。初归李克修为亲信,后归李克用,再归庄宗李存勖。庄宗在魏州即位,加检校太保、守兵部尚书、充枢密使。庄宗入汴,拜侍中兼枢密使、赵郡公,位极人臣,权倾内外。伐蜀之役,魏王继岌任都统,郭崇韬任招讨使,也算大功于朝。同光四年(926)四月,庄宗因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被洛阳城内兵变乱军射杀。明宗李亶即位。

主持贡举。志载:“及师还,属明宗嗣位,宣充翰林学士承旨,又命权知贡举。”《登科记考补正》:“合《新旧五代史·唐纪》及《新史·李愚传》考之,天成二年四月,愚自翰林承旨、守中书舍人为礼部侍郎。天成四年八月,自礼部侍郎转兵部侍郎。长兴元年二月,南郊后,罢为太常卿。长兴二年三月,自太常卿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同光、天成知举之人皆可考,疑张文宝知举后,以愚代之。其时为太常卿,发榜后入相也。《旧史》本传误。”[14]张文宝知贡举在天成五年(930),李愚知贡举在长兴二年(931)。

首倡雕版印刷。志载:“长兴二年春,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进封开国子,加食邑二百户。外谐人望,中简帝心。允符辅相之宜,雅称钧衡之任。公以周孔之教,皇王前规,传写既多,纰缪必甚,遂奏取石经本,命通儒并注校勘,尽除讹舛,靡不精详。仍命工人雕诸印板,非唯广其儒道,实亦迈彼前修,兼于刑名,倍更详审,不舍有罪,不滥无辜。仍命百司,各写六典,人存政举,道不虚行。”这段志文,是现存史料中关于雕版印刷术由国家层面首先推广的时间及内容方面,最早最完整准确的文字记载。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唐书·明宗本纪》载,长兴三年二月:

辛未,中书奏:‘请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板。’从之。[15]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叙事过简而失载。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载有长兴三年二月:

辛未,初令国子监校定《九经》,雕印卖之。[16]

又曰:

自唐末以来,所在学校废绝,蜀毋昭裔出私财百万营学馆,且请刻板印《九经》。蜀主从之。由是蜀中文学复盛。……初,唐明宗之世,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丁巳,板成,献之。由是,虽乱世,《九经》传布甚广。[17]

宋王溥《五代会要·经籍》记载较为详尽,曰:

后唐长兴三年二月,中书门下奏:“请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版。”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将西京石刻本,各以所业本经句度抄写注出,子细看读,然后顾召能雕字匠人,各部随帙刻印版,广颁天下。如诸色人要写经书,并须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杂本交错。”其年四月敕:“差太子宾客马缟、太常丞陈观、太常博士段颙路航、尚书屯田员外郎田敏充详勘官,兼委国子监于诸色选人中,召能书人端楷写出,旋付匠人雕刻,每日五纸,与减一选。如无选可减,等第据与改转官资。”[18]

此外,《旧五代史·冯道传》载:

时以诸经舛缪,与同列李愚委学官田敏等,取西京郑覃所刊《石经》,雕为印板,流布天下,后进赖之。[19]

以上这些史料均是后世研究雕版印刷术发端的重要依据。然而,据此志所载,雕版印刷起始时间在长兴二年(931)春而非长兴三年,其时正值李愚官拜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至于雕版印制的内容,此志记载有三:一是《九经》;二是兼于刑名,即刑律法典;三是《六典》,应是《唐六典》省称。而非只有《九经》一类典籍,与各种史料记载有所不同。当然,时间不长李愚就去世了,而冯道则历任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冯道卒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历经二十余年,到后周显德四年(957),《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方才完成雕刻,上呈朝廷审批,等待印刷发行。所以,后世才有“始终其事者为冯道”[20]。但在志文撰者张砺看来,朝廷采用雕版印刷的发端应归功于李愚。张砺,字梦臣。同光初进士,亦曾参预伐蜀之役,对蜀中民间雕版印刷情况应当也有所了解。撰写此篇志文时,署翰林学士将仕郎守尚书比部郎中知制诰,应该说对当时朝中事务是熟悉的,甚至或是掌握第一手材料的人,墓志所言应当是有依据的。雕版印刷术的推广,标志着中国书籍流通和文字传播方式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即由印刷方式代替手写方式,为后来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为我国文化事业做出了不朽贡献。

关于《庄宗朝功臣列传》三十卷。《五代会要·修国史》载:“应顺元年闰正月,平章事兼修国史李愚与修撰判馆事张昭远等,进新修《唐功臣列传》三十卷。”[21]此书已佚。

《旧五代史》本传曰:“清泰初,徽陵礼毕,冯道出镇同州,愚加特进、太微宫使、弘文馆大学士。宰相刘昫与冯道婚嫁,道既出镇,两人在中书,或旧事不便要厘革者,对论不定。愚性太峻,因曰:‘此事贤家翁所为,更之不亦便乎。’昫憾其言切,于是每言必相折难。或至喧呼。无几,两人俱罢相守本官。”[22]“亲家翁”,这个词首出李愚,流传至今。

李愚清泰二年(935)九月十四日薨于洛城惠和里第,享年七十。即以是年十一月十七日葬于河南府伊阙县何晏乡王鲁定里别墅之南原。《旧五代史·李愚传》载:进士登第任职河南府参军后,即居住在“洛表白沙之别墅”。因此,伊阙县何晏乡王鲁定里就在今河南洛阳伊川县白沙乡境内。后梁宣帝朱温的陵墓亦位于该乡。

李愚夫人张氏,有子四人:长曰钧,“自幼游学于外,已二纪不知所从”;次曰镕,安国军节度推官,试秘书省校书郎;次曰铎,秘书省正字;次曰銮,应进士举。一女,适河东裴峻。子婿姓名在史料中均无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