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结语
博物馆虽然“无法像杠杆一样,撑起整个世界,也无法单独承担促动社会变迁的责任,但是这并不表示它不能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机构;事实上,透过它对观众个人生活的充实,对促进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敏感和有自觉力的公民社会的形成,每座博物馆都能为建造一个公益、稳健、丰富、和谐和人性的社会,发挥力量”[16]。
博物馆承载民族记忆,记录中国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要充分发挥与利用自身优势,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扩大教育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人才的培养与培训,提升教育功能的专业化、职业化和稳定性、长效性。博物馆要积极主动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不断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公众的生活品质,使公众真正体会到博物馆在心中,博物馆在身边。
注释
[1]段勇:《美国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和公共服务》,《中国博物馆》2004年第2期,第90页。
[2]〔英〕蒂莫西·阿姆布罗斯、克里斯平·佩恩:《博物馆基础》,郭卉译,译林出版社,2016年,第25页。
[3]叶杨:《“服务时代”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12期,第376页。
[4]刘平编译:《英国博物馆协会启动“博物馆改变生活”主题活动》,《中国文物报》2013年8月2日,第3版。
[5]王翼:《博物馆:不该被忽视的免费课堂》,《中国文化报》2014年8月12日,第8版。
[6]单霁翔:试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丰富性与实效性》,《南方文物》2013年4期,第3页。
[7]宋娴、忻歌、鲍其泂:《欧洲博物馆教育项目策划的特点分析》,《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年07期,第25页。
[8]黄春雨:《藏品·博物馆·公众——物·机构·人——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试读》,《中国博物馆》2014年第3期,第8页。
[9]张和清:《美国博物馆的管理与运作》,《中国文化报》2008年10月22日,第7版。
[10]http://www.chinamuseum.org.cn/a/xiehuizixun/20141204/5631.html。
[11]张凤霞:《以观察学习理论分析行业博物馆观众参观行为》,《中国文物报》2013年8月7日,第6版。
[12]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东南文化》2010年第6期,第11页。
[13]莫意达:《打造“百姓自己”的博物馆》,《中国文物报》2013年8月7日,第1版。
[14]马自树:《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要有准确定位》,《中国文物报》2016年4月13日,第5版。
[15]〔英〕蒂莫西·阿姆布罗斯、克里斯平·佩恩:《博物馆基础》,郭卉译,译林出版社,2016年,第31页。
[16]〔美〕史蒂芬·威尔:《博物馆重要的事》,张誉腾译,五观艺术事业有限公司,2015年,第24页。
(贺华,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