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翱性情观的积极意义
2025年10月14日
(二)李翱性情观的积极意义
李翱的性情观作为时代产物,虽然有局限之处,但仍旧对后世儒学的发展尤其是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宋明理学的人性论、修养方法、思想理路等方面可窥见一二。
李翱对于性情关系的论述引发了宋儒对人性的思考。宋儒虽不太谈“情”,但受李翱性情观的启发,均注意到了人性本善与人行为上的恶行的矛盾关系。是故,在肯定“天命之谓性”(《中庸》)的绝对性的基础上,张载首先将“性”与“气”相联系,创建性地提出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学说,后二程将其称作“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论,以“气禀”理论解释性中有恶的原由——“性无不善,而有不善者,才也”(《河南程氏遗书》卷一),朱熹等人皆承袭此说。
李翱“灭情复性”的修养方法给了宋儒很大的启发。李翱认为情是不善的,是因为受到了外物的干扰而使得本来的善性受到了遮蔽,因此要追求“至诚”的境界,成为贤人、圣人,就必须要做到“去情复性”。宋儒受此启发,认为“人欲”是“天理”的对立面,“人欲”过盛则会导致“天理”衰微,为了保持人的善性而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这一修养方法是与李翱的“灭情复性”一脉相承的,可以说是对其的发展。
李翱内化佛老思想用以完善儒学体系的思想理路被宋儒传承。理学宗祖周敦颐曾著《太极图说》与《爱莲说》,侧面体现了其对佛老思想的吸收与融合。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不仅在年轻时出入佛老,亦是在总结与改造了张载、二程、邵雍思想之后,利用佛教、道教的思辨哲学来充实与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其目的仍旧是要大力地发展儒学,这与李翱的思想观点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