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本章小结

五、本章小结

本章重点讨论了我国目前区域财政收入差异的现状及变化趋势。首先按照行政和地理因素划分区域,研究了2003—2012年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东中西内部和东中西部间的财政收入差异。我们发现,除西部之外的各区域财政收入差异都呈现出缩小态势,省际基尼系数从绝对量上来说是最大的,虽然西部内部的基尼系数较小,但从变化趋势上来讲,它的增幅最快。然而,如果按照区域分组观察东中西内部及组间的财政收入差异对总体的区域财政收入差异的贡献率,东中西部间的基尼系数贡献最大,达到67%。仅仅观察财政收入的基尼系数还无法明确判断财政收入的区域差异程度,所以我们以省际差异为例,比较了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的基尼系数,财政收入差异虽呈现出收敛态势,但仍然非常显著,远远大于GDP差异。可见,对区域财政收入差异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更完整地反映区域财政收入差异,我们进而采用聚类分析,分别按照经济总体特征和经济结构特征划分出不同的经济区域,从而探讨这些区域之间的财政收入差异。采用2012年数据,我们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别划分成七类和五类,并且计算了2003—2012年的财政收入基尼系数。与前述按照行政和地理因素划分的区域之间的基尼系数变化趋势相同,各经济区域间的财政收入差异总体也呈现出下降趋势。并且,按照经济总体特征划分的区域间的财政收入基尼系数远远高于按照经济结构特征划分的区域间财政收入基尼系数。这个结果说明,各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差异会带来经济区域间财政收入的较大差异,而经济结构的不同并不会带来经济区域间财政收入的巨大差异。

进一步,我们把在收入分配领域运用较多的收入流动性这一概念运用于研究财政收入。通过分析财政收入的区域流动性,我们能够对各区域财政收入的长期变化情况形成较为完善的结论。我们分别计算了2003—2006年、2006—2009年、2009—2012年以及2003—2012年四个时间阶段的省际、东中西内部和东中西部间的财政收入流动性以及相应P指数。结果显示,财政收入的区域流动性在长期内大于短期,并且流动性大小排列为西部>中部>省际>东部>东中西部间。除西部外,其他各区域财政收入的区域流动性对财政收入差距都起到了正向的减小作用。

在了解我国区域财政收入差异的现状和变化趋势的基础上,下一章我们将以省际差异为例,按照多种财政收入来源分类对省际差异进行因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