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本章小结

六、本章小结

我们首先根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目标构建了线性规划模型,对转移支付区域分配的最优化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它分配给一个区域的最优的人均转移支付量除了与这个地区的人均GDP有关以外,还要考虑其他地区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人口份额;而对地方政府而言,它所期望的最优的转移支付只与自身的经济发展和中央从本地区获取的财政收入占比有关。

进而,我们通过对转移支付的区域分配及其调节效果的分析,可以更加明确分配结构的优化方向,增强对财政收入差异的调节效果。我们采用基尼系数构造了转移支付的效果系数,并运用2003—2011年数据计算了这个指标。我们发现,总体来说现行的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区域财政收入差异,并且这种调节效果随着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的增加呈扩大趋势,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东中西部之间、省际、东部、中部和西部内部。并且,通过计算转移支付前后财政收入的区域流动性指数,我们认为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全国各省之间财政收入的流动性,但却加重了东中西内部财政收入位次的僵化,不利于东中西内部财政收入差距的缩小。

秩和检验结果显示,虽然目前的转移支付区域分配能够缩小财政收入差异,但是分配结构还有待优化,因为人均本级财政收入与人均转移支付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差异的,全国和东、中、西内部都存在人均本级财政收入多而转移支付反而多,财政收入少而转移支付反而少的省份,部分转移支付流向了财政收入多且财政缺口更大的经济发达地区,而不是财政收入少缺口相对小的经济落后地区,这显然与转移支付解决财政失衡、协调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职能相悖。东部地区本级财政收入和转移支付分布无差异的态势在减弱,但仍强于中西部,应继续重点调整其转移支付的地区分配;全国和中部地区,这种态势波动较大,但总体来说也呈下降趋势;虽然西部的这种态势在总体上弱于东部和中部,但近几年却在加强,因此也不能忽略其转移支付的合理分配。

最后,通过转移份额法,我们了解到东部的财政努力没有带来人均转移支付的增加,而中西部的财政努力度越高,人均转移支付越多。说明在这点上,中央的转移支付政策向中西部倾斜。简单来说,应该继续增加对中西部的转移支付分配,采取多种形式激励这两个区域地方政府的财政努力度,同时逐渐减少对东部的转移支付。

【注释】

[1]即库恩-塔克条件,是广义的拉格朗日乘数的成果。

[2]一般来说,随着产业分类的细化,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解释部分将逐渐增加(Armstrong &Taylor,2008)。

[3]这部分是没有得到解释的区域就业增长部分,是个残差,可作多种解释(Mackay,1969)。

[4]按照《2012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政府财政收入包括转移性收入,因此对于转移支付后的政府收入,本书未采用“财力”一词,仍采用“财政收入”。

[5]数据来源:根据财政部预算司网站http://yss.mof.gov.cn/2012qhczjs/201307/t20130715_966184.html数据计算得到。

[6]数据来源:根据财政部预算司网站http://yss.mof.gov.cn/2012qhczjs/201307/t20130715_966184.html数据计算得到。

[7]数据来源:根据财政部预算司网站http://yss.mof.gov.cn/2012qhczjs/201307/t20130715_966184.html数据计算得到。

[8]数据来源:根据财政部预算司网站http://yss.mof.gov.cn/2012qhczjs/201307/t20130715_966184.html数据计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