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与数据
非线性规划(Nonlinear Programming)是具有非线性约束条件或目标函数的数学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形成。1951年库恩和塔克(Kuhn和Tucker,1951)发表的关于最优性条件[1]的论文是非线性规划正式诞生的一个重要标志。非线性规划在工程、管理、经济、科研、军事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为最优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非线性规划方法的应用更加广泛。本章将利用非线性规划模型从理论上对转移支付的区域分配进行研究。
秩和检验(Rank Sum Test)是用秩和作为统计量进行假设检验的非参统计方法。秩和检验不依赖于总体分布的具体形式,也不对参数进行估计或检验,其最大的优点就是无严格的条件限制,使用简便,易于理解和掌握,故应用范围较广。但对适宜参数统计的资料,若采用秩和检验,常常会损失部分信息,降低检验准确性。秩和检验类型分为四种:一是对两个相关样本(也称配对样本)的检验,二是对两个独立样本的检验,三是对多个独立样本的检验,四是对多个相关样本的检验。Wilcoxon(1945)首先提出了比较两个总体分布函数是否相同的秩和检验法,包括用于配对样本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和用于两个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Wilcoxon Rank Sum Test),也叫Mann-Whitney检验。本章将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来讨论人均本级财政收入和人均转移支付的分布是否存在差异,从而判断转移支付的区域分配结构是否合理。
一个国家对某个子区域的财政支持往往体现在转移支付的投入力度、税收减免力度等方面,这些政策扶持是影响该区域财政能力的因素之一,也是影响区域间财政收入差异的重要原因。转移份额分析(Shift-share Analysis)是一种区位分析方法,使用简便,容易理解,只需要有限的数据(魏后凯,2006),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比较国家或区域间的经济增长差异、就业增长差异、政策效果差异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该方法也遭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如转移份额法将区域的经济或就业增长归因于某一特殊因素,无疑排除了其他可能造成影响的因素(魏后凯,2006);转移份额法的分析结果随特殊因素的设定不同而不同,举例来说,若模型设定区域的经济增长差异来自于产业结构,那么产业分类体系的不同对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就不同,计算结果也就大不相同[2]。该方法的理论模型最初由Creamer(1943)提出,后经许多学者(Stillwell,1970;Casler,1989;Hoppes,1994等)逐步完善并拓展。Mackay(1969)利用转移份额法研究就业增长差异,他将区域就业增长率分解为三个部分:一是区域在全国就业增长中的份额,二是区域特殊的产业结构对总体就业增长的贡献,三是其他所有因素的综合影响[3],即gr=gn+(grn-gn)+(gr-grn)。其中,gr是区域就业增长率,gn是全国就业增长率,grn是区域各产业按照全国各产业的就业增长率所得到的区域就业增长。魏后凯(2006)也运用转移份额法研究区域制造业的增长差异,将区域制造业增长分为全国份额、产业结构份额和竞争份额。本章将按照这种分析思路,将各区域人均转移支付增长率分为全国份额、财政努力份额和特有份额,用以讨论目前我国转移支付区域分配的主要影响因素。全国份额是指全国人均转移支付增加对各区域人均转移支付增加的贡献,用符号tn表示。财政努力的内涵包括区域的市场化程度、整体经济效益、税收征管积极性和效率等方面。财政努力份额主要是指各区域不同的财政努力度会带来不同的转移支付增长,是区域内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均转移支付按照全国增长率变化的区域人均增长,即该区域的预期增长与全国增长率之差,即trn—tn。特有份额为国家对某区域的政策倾向(如扶持民族地区)、突发自然灾害等其他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是该区域特有的,等于区域转移支付的增长tr与预期增长trn之间的差异。用公式表示即:
本章中的转移支付仅指中央对地方的纵向转移支付,而不包括地方与地方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广义的转移支付包括一般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狭义的转移支付不包括税收返还,本章涉及的转移支付是指前者。转移支付前的财政收入指本级财政收入,转移支付后的财政收入包括本级财政收入和转移支付[4]。在计算转移支付效果时,考虑了转移支付对省际差异、东中西内部差异和东中西部间差异的调节效果,以期得到更加全面的结论。除特殊说明外,本书相关数据均来自2004—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财政年鉴》、2003—2007年《地方财政统计资料》和财政部预算司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