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源起
胡栋朝(1873—1957),字振廷,番禺人,是近代广东著名的铁路工程师,其大半生都投身于我国铁路工程事业,先后主持勘探川汉、苏浙、闽粤等省铁路,并积极翻译西方铁路书籍,参与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北京师范大学、岭南大学等高校的工程专科建设,以期实现人才自给,在我国铁路工程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1881年中国第一条自行修筑的唐胥铁路通车后,我国迅速掀起了兴办铁路的热潮,中日甲午战争后,铁路建设更被国人视为救国救民的利器而得以广泛宣传[1],各省督抚纷纷大兴铁路,铁路工程人才顷刻间炙手可热。光绪二十一年(1895),北洋大学堂应运而生,专设铁路工程科,承担起了培养新式专业人才的重任。国有所需,民敢不从?在洋务派的号召下,一大批仁人志士开始投身铁路事业,胡栋朝即是其中的一员。
胡栋朝出生于广州黄埔村胡氏家族。胡氏是黄埔村的大族,清末这个家族先后出现了身兼三国领事的“黄埔先生”胡璇泽,上海实业巨擘胡耀廷、胡国良等族人[2],胡耀廷与胡栋朝生活于同一时期,而栋朝以兄称之。晚清黄埔胡氏家族的商业已经遍及东南亚地区,早年胡璇泽的父亲已经在新加坡设立“黄埔公司”,并在胡璇泽的协助下与英国远东舰队司令克伯尔海军少将建立了不菲的交情[3]。胡栋朝出生时,这个家族又在香港拓展了业务。胡氏家族不仅精于商贾之道,也十分注重对后代的培养。栋朝虽年少而孤,然亦受到家族关怀而开了蒙学。
黄埔村是清代广州有名的商埠,得益于与洋商贸易之利,黄埔村一些村民较早地掌握了英语,而作为一个声名显赫的侨商家族,后辈子孙在年少时即开始学习英语。十七岁时,胡栋朝即被叔父延引至香港学习英语,早年的英语启蒙为其进入香港皇仁书院奠定了基础。
皇仁书院前身是创立于1862年的香港中央书院,该书院招收学生多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中国人,经中文入学考试,实行中英双语教学,孙中山、陈锦涛、伍廷芳、王宠惠、唐绍仪等民国名流均为其校友[4],胡栋朝当时即以商行子弟身份入学,“在港时,初寓律敦治洋行,其后迁往族叔达朝之厚昌南北行[5]”,这清楚地显示胡栋朝商贾子弟的身份。虽为商贾子弟,但胡栋朝十分勤奋,“初入第五班,翌年升上第三班,第三年升上第一班”。[6]此校学生一直是19世纪中后期国内一些新成立的专科学堂的重点招生对象,[7]因而,皇仁书院是胡栋朝人生的一大转折。
光绪二十一年(1895)八月,北洋大学堂在天津成立,该学堂以“兴学强国”为目标,分头等、二等学堂,开设律例、工程、矿冶、机械四门学科,毕业生或选派出洋,或委以洋务,相当于欧美大学本科[8]。学堂成立后,作为北洋大学堂总办和皇仁书院校友的伍廷芳立即派遣教务长丁家立来香港招收六十名学生,就读于皇仁书院的胡栋朝脱颖而出得以入选,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的首批大学生之一。入学后,出于身体考虑,胡栋朝专修工程学,在北洋大学堂四年胡栋朝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光绪二十六年(1900),胡栋朝在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二,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由此开启了留美生涯。
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传教士傅兰雅和领班陈锦涛的带领下,胡栋朝一行十人正式踏上了留学的征程。踏上美洲后,胡栋朝首先入嘉利宽大学学习铁路测量等课程,因其在铁路工程方面的天分,他很快被美国工程专业最优学府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录取,进行硕士学位的进修,其间他完成了《比较栓桥及钉桥之功用》《中国铁路指南》等论著。
光绪三十一年(1905),胡栋朝在康奈尔大学毕业后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经教授推荐,他先后进入美国编斯云利雅铁路公司、美国桥梁公司、波鲁云机车公司实习。光绪三十二年(1906),因国内川汉铁路建设在即,胡栋朝受四川总督锡良聘请回国效力。同年七月,由沪入川赴任途中,在陈锦涛建议下,胡栋朝入京参加学部考试,获得第九名,被赐为进士。十一月,胡栋朝正式上任川汉铁路正工程师,主持川汉铁路(以下简称川路)勘测事宜,此次工作持续两年,后因川路内部纠纷,胡栋朝被迫辞职。
此后,他受邮传部委托,进入苏浙铁路公司、闽粤铁路公司勘探铁路,宣统元年(1909)在唐文治邀请下,胡栋朝就职上海高等事业学堂(今上海交通大学)教务长,为国家培养铁路工程后备人才。民国元年(1912)为了进一步开拓自身见识,胡栋朝开始游历欧洲,其从上海出发,经日本、俄罗斯、瑞典、挪威、丹麦、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瑞士等国家。回国后,胡栋朝尽己所学,服务于南京宁湘铁路工程局,后又被派往筹建粤汉铁路。由于他渊博的学识,北师大、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高等学府都先后聘请其来校任教,晚年胡栋朝又醉心于国术研究,在担任文物保管员的过程中,致力于发扬拳术以强健国人体魄。同时,他又全面规划设计并主持修筑了广州惠爱路(今中山四、五、六路)、永汉路(今北京路)、长堤大马路等,这对广州近代城市规划有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