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文献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然而,就胡栋朝个人而言,其生平著述多为铁路工程书籍,尚未发现胡栋朝自传一类的文集,并且胡栋朝幼年的历史文献少之又少,现存《黄圃胡氏族谱》对此也赘述不详,正因为如此,胡栋朝手稿就显得弥足珍贵。

2015年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获胡栋朝嫡孙胡仲化捐赠胡栋朝手稿,该手稿主要由读书笔记、日记、信笺、电报、明信片、读书札记、报刊等组成,记事起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止于1953年,历时五十六年之久,十余万字,篇幅巨大,涉及晚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多方面内容,对于晚清社会变迁中的政治、经济、教育、交通、国际时政、各国风情等均有独特见解,对于铁路及近代教育记录尤细。而笔者得益于工作之便尝得一阅,即为这位为国鞠躬一生的工程师所折服,也深知其手稿价值之重,遂决定展开对胡栋朝的深入研究,向世人展现出胡栋朝于中国铁路建设之功绩,故胡栋朝日记及书信是本文研究的主体。

晚清以来官府编纂的地方志也是本文需要关注的资料之一。明清历代地方志一般有事迹、乡贤、选举、人物等条目专门记录地方贤才,其中也包含有关胡栋朝的记载。

晚清士大夫撰写的书信、笔记等资料,以当时作者的眼光去看待晚清铁路及其工程人才,也是笔者关注所在。《黄圃胡氏族谱》则详细记载了胡栋朝家族的渊源,对于了解胡栋朝成长背景可资借鉴。

广东省档案馆存有胡栋朝在广东任职的部分档案资料,包括其任职于广东西村士敏土厂、广东省营工业管理处时签发的文件和签订的合约,以及其任私立岭南大学工学院院长时开会的会议记录、广东省政府签发的训令(“广东省政府关于派本府技正胡栋朝兼任广东纺织厂监理一事的训令”)等。

另外,晚清以来的报纸、期刊也是本书论据之一。近代报纸资料十分丰富,政府政令、民间活动、社区时政等均有报道,本文的研究对象胡栋朝曾辗转于北京、四川、江苏、浙江、南京、上海、广州等地,部分地区报纸曾对此有过报道,胡栋朝工作期间发表的专业论文,也散落于这些期刊之中,这些都是笔者需要广泛关注的。

研究方法上,本文充分利用历史学、人类学、方言学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文献与实地调查相结合,从史料出发,通过史料分析事实所在,以期尽量做到客观公正,使研究结果更加可信。

【注释】

[1]李书领:《试论晚清时期国人的铁路文化观》,2006年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广州市政府侨务办公室编著《走进黄埔村》,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第44-55页。

[3]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广州市政府侨务办公室编著《走进黄埔村》,第46页。

[4]邓城锋:《中央书院学制分析》,《滁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5]胡栋朝:《教授太极拳序即自传》,1951年4月25日。

[6]胡栋朝:《教授太极拳序即自传》。

[7]邓城锋:《中央书院学制分析》,《滁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8]王杰:《北洋大学堂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缘起》,《高教史研究》,2008年第6期。

[9]《广东毕业生新进士之历史》,《申报》,1906年11月2日,第9版。

[10]熊月之:《晚清西学东渐史概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年第1期。

[11][英]肯德:《中国铁路发展史》,李抱宏译,北京:三联书店,1958。英文版初版于1907年。

[12]Tsao,Lien-en,“The Chinese Eastern railway:an analytical study”,Ministry of Industry,Commerce and Labor,1930.

[13]Lee,En-Han,“China's quest for railway autonomy,1904—1911:a study of the Chinese railway-rights recovery movement,”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1977.

[14]谢彬:《中国铁道史》,上海:中华书局,1929。

[15]何汉威:《京汉铁路初期史略》,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

[16]张瑞德:《平汉铁路与华北的经济发展(1905—1937)》,“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1987。

[17]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18]宓汝成编《近代中国铁路史资料(1863—1911)》,北京:中华书局,1963。

[19]宓汝成编《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2—194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0]金士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1876—1949)》,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6。

[21]尹铁:《晚清铁路与晚清社会变迁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2]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复制中心编《清末民初铁路档案汇编》,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复制中心,2008。

[23]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复制中心编《清邮传部珍存铁路文档汇编》,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复制中心,2008。

[24]黄华平:《中国近代铁路史探微》,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

[25]徐启恒、李希泌:《詹天佑和中国铁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26]詹同济等编《詹天佑生平志:詹天佑与中国铁路及工程建设》,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27]谢放:《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28]魏明枢:《张振勋与晚清铁路》,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9]王杰:《北洋大学堂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缘起》,《高教史研究》,2008年第6期。

[30]经盛鸿、开云:《詹天佑与清末民办川汉铁路》,《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31]李喜所主编《中国留学通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32]茆萌:《唐文治年谱新编》,2013年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3]陈银娟:《晚清铁路学堂研究》,2011年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4]唐灵:《近代广东铁路研究(1927—1937)——以报刊为主要研究资料》,2014年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