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自身办学思想
自1909年胡栋朝步入教育界以来,其先后在北大、北师大任教,加之留美、旅游游学,他晚年在自传中回忆道:“第三时期自三十四岁,由美洲回祖国入四川,兴办铁路始。溷迹于铁路界、教育界十余年,以至五十岁为止。”[36]从三十四岁至五十岁,正是胡栋朝教育思想日渐成熟的时期。其间,他在学校管理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心得,这可从他给范源濂校长的“学校应行注意之要点”中看出:
学校应行注意之要点
一、请注意学生考试。栋朝留学美国五年,又游历欧洲十有四国,考其规模,十年以前,其中学校则皆注重每月考试,学期考试。其大学校间有持放任主义者,仅注重学年考试而已。惟近数年来各国亦注重平时分数,月考分数,大抵以日试月试之平均分数,作为十份之六,而以年试作为十份之四,此法极为精密。现在我中国交通大学亦已实行,而本校各班学生常有请免考试之事,因此数年以来,月考、学期考,皆无完善之成绩。拟请厉行每月考试学期考试之例,并注重严格之堂上考试,以先生之高仰,群伦钦佩,则风气转移,成绩自佳,此应宜注意者一也。
二、宜注意学生要求。查教员之中,间有因经验未十分娴熟,口才或未十分充足,而本校学生常有因此而要求撤换者,又因三五人之不满意,则假全班之名,要求撤换者,又有未见其人,而先行拒绝者,此等风气,不特本校为然,则各处学校亦莫不皆然。栋朝前在上海南洋工学(即今上海交通大学)为教务长四年,又近在北京大学充专任教员三年,其经验足以证明,此等风气实于学生有损无益,盖教员如系称职,而因学生三五人之不满意,则群起驱逐,则高尚之士,不屑教训而远扬……即使有不甚满意之教员,亦应由先生或各系主任查明,俟下学期乃更换。若中途撤换,则教授之功课,前后或不联接,书籍新旧,或不相同,或须从前教授他书,或须停课而另寻教授,所有时间之损失,皆为该班学生直接感受其结果,则该项科学未得完全。与其中途更换,究不如俟该学期告终,然后更换,其损失较轻也。抑更有陈者,学生联名要求,每每取用全班名义,本属无人负责,故必须有人签名,或全班签名方可办理,此宜注意者二也。
三、宜注意学生课程。查欧美各国中学校课程,每星期所授之功课,比大学校为多,今即改为师范大学,自应以大学课程为标准。查本系各班课程,每星期有多至四十七八小时者,以致学生苦无自习之光阴,功课何能娴熟,甚非教育之原意也。拟请规定预备科各班每星期以三十八小时为限,初级大学以三十四小时为限,高级大学以三十小时为限,此应宜注意者三也。
四、宜注意学生膳宿费。查欧美、日本中学大学各校供给膳宿者常有,而不收膳宿费者极少。我中国初办学校,不收膳宿费,自是国家养育人才,鼓励士气之至意,然风气渐开,来学者日众,不患学生少,而患经费绌,现下学校经济极其困难,似宜酌收膳宿费,以济国家经费之不足。即使国家经费充裕,而多收膳宿费,亦可以多收学生,则教育可以渐次普及,拟请续年渐次加收,如本年收宿费十元,明年可以酌收十二元,又如本年不收膳费,明年可以酌收五元之类。惟以限于新生,其原有旧生,不在其内,仍得享受原有利益,而新生不得沿以为例,总之,从少从渐,则大局不至受其影响,此应宜注意者四也。
五、宜注意学生职业。中国办学向来注重文科、理科、法政、理化等学科,而职业学科,则置之在后。甚至有已办工科而撤销如北大者。是亦不知职业建国之宏旨也。查英美两国皆以工商发达,近十年来,德国、日本步其后尘,亦能发展,以致富强。是则工商职业建国之明证也。而我中国之贫弱,多因工商未能改良,职业学科未能发达。今本校改为大学,正宜扩充职业教育,俾全国工商得以师资于此。他日中国之工商发达,不能不追源溯流而推重本校之职业教育,更不能不钦佩先生办理本校职业教育之宏旨也。此则应宜特别注意者五也。[37]
这五条事项随同附于“本校工艺系改进之意见”中,它可以说是胡栋朝对当时中国教育的看法。上述办学要点主要从考试制度、学生要求、课程时间、膳宿费及学生职业五方面展开,考试制度列第一位。这与当时范源濂校长注重考试有关,“其就职之初,即揭橥严格管理、严格考试诸大端,兹已著著实行”。[38]故胡栋朝也把考试改革放在了第一,他建议校长“厉行每月考试、学期考试之例,并注重严格之堂上考试”[39],以扭转学生的放任之风。
胡栋朝所陈第二条虽为学生要求,事实上是谈教员考核制度,他认为当前学生容易以喜好去评判教员,并且这不仅仅是北师大存在的问题,“栋朝前在上海南洋工学(即今上海交通大学)为教务长四年,又近在北京大学充专任教员三年,其经验足以证明,此等风气实于学生有损无益”,可见这是当时教育普遍存在之弊病。学生随意评判教员,学校无奈中途更换教员,造成“教授之功课,前后或不联接,书籍新旧,或不相同,或须从前教授他书,或须停课而另寻教授”,[40]结果是浪费时间,学生的学习直接蒙受损失。
在课程方面,胡栋朝认为应该缩短教学时间,给学生广泛的自习时间,以温习功课。由于学校经费面临困境,他建议学校适当向学生收取一定的膳食费,“现下学校经济极其困难,似宜酌收膳宿费,以济国家经费之不足。即使国家经费充裕,而多收膳宿费,亦可以多收学生,则教育可以渐次普及,拟请续年渐次加收”[41],在学校经济困难时期,适当收取费用,无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危机。最后,胡栋朝认为,目前我国总体贫弱,而教育方面重文科、理科、法政、理化而轻职业教育,他所谓的职业教育即工科。胡认为工科直接关系国家建设,建议学校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为全国工商业发展培养师资,一方面带动全国职业教育建设,另一方面也促进国家工商业发展,这也是教育之宗旨所在。可以看到,这一时期胡栋朝的教育思想已经趋向成熟,对于教育管理颇有一套心得,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胡栋朝对于我国早期高校的工程教育一直高度关注。1924年,胡栋朝等为筹建铁路大学,组织临时董事会,推选关庚麟为校长,校名定为基辅大学(英文 Gee Fu University,1928年改名为北平铁路大学),2月经交通部批准立案成立;7月,胡栋朝聘任为教务长,10月辞职,改聘为名誉教务长。[42]1929年,胡栋朝接受岭南大学钟荣光校长聘请担任该大学工程院院长。[43]次年10月,他在学院大会上提出将土木工程系课程分年细化为铁路、道路、桥梁、水力、卫生五个工程组,并获通过。[44]五组课程涵盖了工程学各方面知识,旨在培养全能型工程人才。在岭南大学任教期间,他还编撰出版了《铁路工程历史》[45],希望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工程学,“使之灌溉于青年脑根中”,“若导之引之,使得其法,则百尺高楼可以立成,二十万里铁路可以实现”[46]。该书正文以英文写成,每章后面附有重点词语的中文注解,以便于国内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其内容。
《铁路工程历史》书影
综上所述,胡栋朝之教育思想经历了早期私人助学、中期专门学校办学至后期综合大学办学三阶段。从晚清至民国,随着国家办学规模越来越大,胡栋朝的教育理念也越发成熟,对于教育也有了深刻的思考,胡栋朝从小深受中西方教育影响,他主张中西方教育结合,教育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在目睹中国当时重视文理法政化而轻职业教育后,他毅然尽己所能,发展职业教育,努力为国家培养路桥人才。
【注释】
[1]见李玉:《晚清实业教育研究》,2006年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先民、邵璐璐:《清末实业教育论述》,《晋阳学刊》,2008年第3期;吴洪城、赵颖霞:《晚清实业教育思潮述论》,《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2]徐新平:《林则徐、魏源的译报活动及其思想再探讨》,《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6期。
[3]胡栋朝:《致胡太史雨岚书》,丙午十一月初四日。
[4]李喜所:《中国留学通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第327页。
[5]胡栋朝致菊生先生信,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十八日。
[6]胡栋朝致菊生先生信,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十八日。
[7]胡栋朝致菊生先生信,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十八日。
[8]郭海鹰:《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张元济教育实践及教育主张探析》,2005年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胡栋朝致菊生先生信,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十八日。
[10]胡栋朝致雨岚先生信,腊月初八日。
[11]胡栋朝致雨岚先生信,腊月初八日。
[12]胡栋朝致雨岚先生信,腊月初八日。
[13]《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电邀教席》,宣统元年四月。
[14]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年》,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第4-5页。
[15]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年》,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第52页。
[16]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第310页。
[17]当时实业学堂教务长主要负责全校教务工作,审查教师的讲义,了解教学情况,订购教科书,安排上课日程以及组织教师会议,研讨教学工作,参见《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第60页。
[18]《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五百九十六,光绪三十四年戊申九月,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9]唐斌:《清末留学进士、举人群体研究》,2013年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上海实业学堂电邀教席》,宣统元年四月。
[21]《五月念五日泐付于浦,由耘经书室侄礼廉上言》(胡礼廉致胡栋朝信,按内容可知写于宣统元年五月)。
[22]《上海实业学堂电邀教席又来电》,宣统元年五月十四日。
[23]胡栋朝:《十四日复电》,宣统元年五月十四日,原电文把“函”误写为“寒”。
[24]邮传部致唐文治电,宣统元年五月十九日。
[25]胡栋朝:《十九日致邮传部电》,宣统元年五月十九日。
[26]《六月二十一日邮传部来电》,宣统元年六月二十一日。
[27]胡栋朝致唐侍郎书。
[28]霍有光、顾利民编《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年谱》,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第38页。
[29]胡栋朝:《民国元年十二月十七日由星架坡致书于唐蔚芝先生》。
[30]《宣统二年四月初七日接龙建章来电》。
[31]宣统二年四月十六日胡栋朝与唐文治往来书信。
[32]胡栋朝日记:民国五年一月一日。
[33]如张萌萌:《范源濂教育思想研究》,2013年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书丰:《范源濂的教育活动及其教育主张初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
[34]胡栋朝:《本校工艺系改进之意见》,《教育丛刊》,1924年,第1期。
[35]胡栋朝:《本校工艺系改进之意见》,《教育丛刊》,1924年,第1期。
[36]胡栋朝:《太极拳教授法自序》。
[37]胡栋朝:《本校工艺系改进之意见》,《教育丛刊》,1924年,第1期。
[38]《北京师范大学最近之施设》,《申报》,1924年4月15日,第7版。
[39]胡栋朝:《本校工艺系改进之意见》,《教育丛刊》,1924年,第1期。
[40]胡栋朝:《本校工艺系改进之意见》,《教育丛刊》,1924年,第1期。
[41]胡栋朝:《本校工艺系改进之意见》,《教育丛刊》,1924年,第1期。
[42]关庚麟:《北平铁路大学年刊·校史》,民国二十一年。
[43]胡栋朝:《太极拳教授法自序》。
[44]《工学院教员会议第三次记录》,《岭南大学校报》1930年第23期。
[45]胡栋朝:《铁路工程历史》,广州:岭南大学工学院,民国十九年七月。
[46]胡栋朝:《铁路工程历史·工程历史自序》,广州:岭南大学工学院,民国十九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