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栋朝与晚清高等实业教育

第四章 胡栋朝与晚清高等实业教育

1840年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士大夫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逐渐抛弃对西方社会的成见,主张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中西方的坚船利炮也使得士大夫开始重新审视西方实业教育之价值。所谓实业教育,一般指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出现的培养农、工、商、矿、铁等实业人才的教育。[1]事实上,林则徐主政广东时已经开始翻译西方律法、地图等书籍,魏源则在林则徐的基础上,力主学习西方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以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2]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实现“自强”“求富”之目标,西方实业教育受到左宗棠、张之洞、盛宣怀等洋务派的重视。教育是一项长远的投入,其耗资大,获得收益时间长,实业教育更是如此,王先民的研究认为,晚清实业教育以自上而下方式为主,实业教育兴办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士绅和商人三种力量为主,或独立兴办,或合力协办。作为留学生群体的胡栋朝在学成回国后,目睹国内工程教育之低迷及人才之匮乏后,积极奔走游说绅商资助学生出国留学,并亲自参与中国实业教育设计之中,为实现教育近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