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太极拳推广
参与新中国建设之余,晚年胡栋朝每天都坚持打太极拳,他在陈耀光的书信中写到太极拳最直观的作用在于延年益寿,救国强种:“惟弟今日有想入非非之概念,以为人生在世,若得其养,则有一百五十岁之寿命,订之太极拳书所载,可以延年益寿,救国强种,信非诬也。[19]”前文对胡栋朝身世的介绍已经显示,胡栋朝的父亲胡乾道与哥哥胡焯焜均英年早逝,而胡栋朝幼年时期也体弱多病,故胡栋朝一直注重身体健康,其在北洋大学堂时,学校亦曾聘请洋教席教导学生操习枪法、舒畅筋骨。但直至他毕业,身体仍不够强壮。这年“回乡省亲后,忽然大病一次,几至不起,家人惶恐。一月后虽已就痊,而身体则加弱矣”[20]。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三十日,刚刚回国工作的胡栋朝惊悉其母亲已于五天前病逝,不久其发妻亦病殁,这让其悲痛之余“堪叹人之艰苦不一而是身体脆弱”。大概是心情过于悲痛影响了身体,光绪三十四年(1908),三十多岁的胡栋朝在汉口“大病一场,咳嗽不止,痰中见血……亲友皆惶恐”[21],幸亏调养二十多天后痊愈,自此亦更为注意身体的锻炼。后来受唐文治校长邀请到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任教务长,亦支持学校开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宣统三年春,“(唐文治)延请拳术教师,教授学生技击,又请本校学生向绍洪,利用下午课余时间,为同学教授拳术、技击,学者达数十人,是为本校有拳术之始”[22]。也就是说,胡栋朝此时已对拳术有所了解。
1933年,60岁的胡栋朝受聘为广九铁路总理局局长,“当时已下决心练习拳术,于是偕同族兄胡炳奇加入广东国术会,每晚由七时至九时练习两点钟拳术,得教师之指导,同学之协助,先后学得谭延腿拳、功力拳、八卦刀、降龙棍、五虎枪,其后又得同僚介绍魏教师,学得太极拳,自己亦找寻拳术之书籍,详加研习[23]”,从广东国术馆教导内容来看,该协会应该是一个教授武术的组织,而胡栋朝即是从这里学习太极拳术,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广东国术馆所授,其自身也发动力量寻找拳术书籍,编纂为《太极拳教授法》,该书现已亡佚,然而书中的序言却被胡栋朝以日记形式存留下来。《太极拳教授法》成书后,胡栋朝先后邀请了国民政府建设部长陈春圃、实业部曾锡錞、实业部长陈君慧、建设部水力署副署长许公定等人作序,各人序言摘录如下:
国民政府建设部部长陈春圃先生赐序
癸未十月,余拜建设部长之命,始识胡君法姜,君于前清光绪末叶毕业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科,盖吾国工程界之先进留学生之前辈也。然望之如五十许人,初疑君殆早慧,以冲龄卒大学业,匪易人任,嗣审君已七十有一,登稀龄,而丰采奕奕,俨如壮年,则又羡其得天独厚,为不可及。甲申四月,余又奉命长粤,同僚话别,君忽以所著《太极拳教授法》请弁其首,乃恍然知其矍铄,盖非偶然,有由来也。尝闻太极拳□□□刚,为吾国武术之上乘,且足以锻炼体魄,蓄养精神,其如何出奇制胜,固未目击,而于养生有益,则于君已见之矣。君所著《太极拳教授法》精详明晢,足为学者之南针,余喜君以自寿者寿人,因乐为之序。
甲申四月陈春圃序。[24]
实业部曾锡錞先生赐序
胡公法姜,精研太极,寿跻稀龄,犹矍铄逾常人,近以薪传励学,弘宣济世之旨,著有《太极拳教授法》,内容缕析条分,摄图列说,个中妙谛,瞭如指掌,愿我国民,人手一编,锐意锻炼,非唯仅求个人之振衰起弱,抑且足以延国脉于无疆也。[25]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五月二十日
曾锡錞□谨识
民国政府实业部部长陈君慧先生赐序
胡公法姜,吾粤留学生之先进也,年逾古稀,而精神矍铄,若五十许,不知者以其留学欧美,起居饮食,深得西人养身修息之旨,抑有未然者。先生生而诚朴,学于古训,道貌岸焉,望之若老学研,初不知其为留学生也。疑其得天独厚,或别具养生之术,有以致此,比以所著《太极拳教授法》见示,始知先生所以致健之由,非有别术,实太极拳内功有以致之也。余于拳术为门外汉,而心焉慕之,暇尝一观先生表演,顺任自然,毫不吃力,若庖丁之解牛,殊神乎其技也。今乃辑其心得编为教授法,传之后人,其亦足以医国医民也。夫斯为序。[26]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甲申端阳陈君慧序于南京实业部官署
建设部水利署副署长许公定先生赐序
振廷先生以所著《太极拳教授法》嘱序,定不能文,勉题俚句四绝以志钦敬之忱:
矍铄人争羡此翁,谁知锻炼十年功。
雀蛇斗悟刚柔理,齿舌名言老氏同。
留学曾参第一班,长教后进仰高山。
更传太极拳精义,耄耋何劳药驻颜。
养生妙谛尽斯篇,强国强身系后先。
腰脚古稀弥朗健,人间今见地行仙。
卌载功名空往事,一编太极寿来兹。
十年昕夕何尝断,即此恒心已我师。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七月四日
民国第一甲申吴门许公定呈稿。[27]
上述四则序言作者或因职业,或因地缘关系,而与胡栋朝发生联系,胡栋朝请求他们作序时,都感于胡栋朝精神之矍铄,在知晓胡栋朝精研太极拳时,都表现出了对《太极拳教授法》青春驻颜的极大兴趣,并乐于推广太极拳以期国民身强力壮。
如果说胡栋朝六十岁时习太极拳是为了养身之利,那么在经历战乱和灾荒时期,其对太极拳又有了更高的期望:“自七十二岁以后,为希望时期。古者希腊国研究生命学者,谓性命如蚁,处于暴君污吏之下,有蚁命之危险,君子处于危墙之下,有旦夕之危险,余谓处于交通梗塞,粮食飞涨之下,有饿死之危险,处于飞机炸弹之下,有朝不保夕之危险,曰然则欲谋生计而不死有希望乎?曰百练习太极拳是也。练习成功,则虽百炸弹而不能伤也,而骨肉则可以壮大矣,岂非想入非非之希望乎?不然只有一日算一日而已,然人为万物之灵,君子趋吉避凶,人也;不立危墙之下,亦人也;素食节用,甚至辟谷入定,隐居深山,亦人也。生理研究学者曰:生物之细胞,每胞皆为生命,调养得宜,可以长生不死,且能生殖,一化为二,二化为四,四化为十六,以至于无穷,更能新陈代谢,长保健康。练习太极拳者,运行血气,则所以调细胞、健体魄、旺精神。若精神旺、体魄健、细胞调,则八十岁、九十岁可也,甚至一百岁,亦可也。更延长至一百五十岁,亦可也。[28]”
1937年日军轰炸广州,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在绝望之中胡栋朝寄希望于太极拳“练习成功则虽百炸弹而不能伤也,而骨肉则可以壮大矣”,然而他也知道这是一种“想入非非之希望”,但是他仍然从生理学角度推断出练习太极拳能够“运行血气、调节细胞、强健体魄,从而精神旺盛”,实现延年益寿的目标。
胡栋朝晚年深知生命之短暂和珍贵,锻炼身体成为其最重要的生活部分。在坚持练习太极拳的同时,他对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也有所研究[29]。然而,他最为推崇的健身之道为太极拳,并一直致力于推广太极拳。1947年,他开始在黄埔村的小学担任拳术教授[30]。1951年,他在回复中山大学许崇清校长的信中也提到近四年来以教授太极拳为主:“栋乡居四年,以教授太极拳为主,于精神体力颇有进步。[31]”他除在学校教授拳术,甚至尝试在黄埔村北帝庙公开授徒:“八十老人每晨五点半钟起身练习太极拳一次,约计十二分钟,举纸锁三次,每次约上下五十下,每只纸锁计三斤十四两重,所以练胸宽及坐马坚也。旋往饮茶一盅两件,颇自得。继赴北帝庙教授生徒太极拳……”[32]遗憾的是,最初跟随他学习太极拳的有男女生徒共计十人,不到两个月仅剩四人,胡栋朝不禁感叹年轻人“学无恒心”。
综其一生,胡栋朝广泛授徒以推广太极拳的心愿虽未达成,然而其锻炼健身的理念却被采纳,大、中、小学均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国民的体质水平也备受关注。而太极拳作为一种身心兼修的健身运动,改革开放以来受到政府的重视与推广,积极组织国际性太极拳交流大会,促进了太极拳的普及性推广。2006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传播至今,已经作为最具特色的中华武术运动和健身活动项目走向世界各地,可告慰近现代大力推广太极拳的胡栋朝等先行者矣。
【注释】
[1]胡栋朝:《太极拳教授法自序》。
[2]蒋祖缘、方志钦:《简明广东史》,第736-737页。
[3]胡栋朝:《太极拳教授法自序》。
[4]郑云霞:《近代广东官办水泥厂企业研究(1905-1949)》,2013年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胡栋朝:《填写简历表项》,1951年4月25日。
[6]陈耀光致胡栋朝信,1951年4月20日。
[7]胡栋朝回复冯颂明信,1951年6月20日。
[8]胡栋朝回复陈耀光信,1951年4月23日。
[9]胡栋朝回复陈耀光信,1951年4月24日。
[10]陈耀光致胡栋朝信,1951年4月23日。
[11]胡栋朝:1951年4月30日记事。
[12]陈耀光致胡栋朝信,1951年4月28日。
[13]致陈耀光信,1951年7月11日。
[14]据胡栋朝回忆录记载,其八十岁时任“广东番禺维新路利成街十四号二楼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
[15]《广东省文史研究馆成立》,《南方日报》,1953年8月22日。
[16]池薇:《1954-1958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17]黄任潮:《老先生们的爱国热情》,《广州日报》,农历甲午年(1954)正月二十一日。
[18]黄任潮:《老先生们的爱国热情》,《广州日报》,农历甲午年(1954)正月二十一日。
[19]胡栋朝回复陈耀光信,1951年4月23日。
[20]胡栋朝:《太极拳教授法自序》。
[21]胡栋朝:《太极拳教授法自序》。
[22]霍有光、顾利民:《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年谱》,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第42页。
[23]胡栋朝:《太极拳教授法自序》。
[24]国民政府建设部长陈春圃先生赐序,甲申(1944年)四月。
[25]实业部曾锡錞先生赐序,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五月二十日。
[26]国民政府实业部部长陈君慧先生赐序,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27]建设部水力署副署长许公定先生赐诗,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七月四日。
[28]胡栋朝:《太极拳教授法自序》。
[29]1951年4月18日,胡栋朝手抄李时珍著作《濒湖脉学》,手稿保存至今。
[30]胡栋朝:《西一九五一年四月二十四日填写简历表项》。
[31]胡栋朝复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信,1951年6月20日。
[32]胡栋朝日记:1951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