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结 语

日记、书信以其纪实性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胡栋朝日记、书信前后跨越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初的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叙事完整详实,作者以留洋学生、工程师、工科教育者、铁路管理者等多重身份、多视角审视了清末到建国初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19世纪中后期,西方社会加大了对华输出,海洋文化下的传统士绅阶层开始跨越国门,接受西方教育,胡栋朝亦凭借家族优势而较早介入其中。近代工业化首先从西方开始,鸦片战争后中国工业化才逐步发展,而早期接受西方文化的中国士绅在洋务运动等工业化大潮中表现出越来越耀眼的光芒,成为封建国家工业化中的弄潮儿。

青年时期的胡栋朝自香港皇仁书院录取为北洋大学堂的学生,即表现出晚清爱国青年奋发向上的经世致用思想,以胡栋朝为代表的首届北洋大学堂毕业生,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现代化意义的大学毕业生,他们肩负着祖国“自强”“求富”的重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承载着民族的希望。胡栋朝在日记中较多笔墨记载了这段求学的艰辛历程,在他身上我们既可以看出晚清学子们积极向上的求学热情与温文尔雅的士人风度。作为一名接受新式教育的国人,胡栋朝并未完全抛弃中华文化中的墩忠睦友,即使出国游学,亦不忘祖国培育、父母教诲之恩,身处美国亦不忘与华人守望相助,不遗余力帮助华人成才报国,其胸襟由之可见一斑。

国家需要,不敢忘本。赴美留学极大地增长了胡栋朝的见识,但川汉铁路开工后,胡栋朝亦欣然回国效力,虽困难重重仍不忘初心,尽己所学,悉心勘测铁路,认真规划最优方案。然而,封建社会腐朽的统治,令胡栋朝倍感失望。在参与川汉铁路工作中,胡栋朝一方面看到了官僚的腐败,另一方面也目睹了铁路工程人才缺失的无奈。于是,胡栋朝多方奔走,先后游说绅商出钱助学以培养人才,又投身教育界任职于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以全面系统地培育铁路工程人才。这是胡栋朝一生中最耀眼的两大贡献。

然而,胡栋朝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贡献又不仅限于此。早年求学时期,胡栋朝已经在有序地开展思想解放运动,首先解放本族女性的裹脚陋习,进而鼓励她们参加工作自食其力,并积极推动新式学堂教育,这在当时颇有远见卓识。修筑铁路期间,胡栋朝深知中西文化之差距,想方设法再次走出国门游学,为当时的中国带回了先进的铁路工程建设与教育经验。他善于将实践经验著述成文,除上文提及的《中国铁路指南》《铁路工程历史》等专著,他还编撰有《铁路教科书》《铁路交通》《隧道建筑学》《桥梁建筑学》《建筑铁路理财学》等论著。晚年,胡栋朝继续发挥余热,一方面翻译铁路书籍以飨学人,另一方面又与英国开展广九铁路谈判,收回广九铁路利权,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这些均是功在当代的善举。

终其一生,胡栋朝身经清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虽无开疆拓土之功,然却有建设祖国、教书育人之善。作为一名深受高等教育的留学人才,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学者“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他是与时俱进的复合型人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虽耄耋之年仍壮志未酬,以老骥伏枥之志为祖国建设建言献策。今天,我们回顾胡栋朝对祖国的贡献,向国人宣扬他的业绩及爱国精神,将鼓舞更多有开拓和奉献精神的学子,沿着先辈们奋斗的足迹,在祖国建设中砥砺前行、奋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