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术史回顾

三、学术史回顾

目前已知最早的有关中国近代铁路史的著作应为1907年英国人肯德出版的《中国铁路发展史》[11]。作者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及问题,对晚清铁路的发展脉络有较清晰的描述,并保留了一批原始材料,对晚清铁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中国近代铁路相关的外文论文及著作有Tsao,Lien-en于1930年完成的著作“The Chinese Eastern railway:an analytical study”[12]以及新加坡Lee,En-Han 的著作“China's quest for railway autonomy,1904—1911:a study of the Chinese railwayrights recovery movement,”[13]它们仅围绕中国东清铁路及收回铁路利权运动进行探讨,并未提及胡栋朝对铁路开拓的贡献。

国内较早关注铁路建设的是辛亥革命元老、中国著名爱国学者谢彬,他于1934出版的《中国铁道史》[14]主要介绍1926年以前的中国铁路史,反映了我国铁道事业的艰难起步与初步发展的历程。20世纪60年代,台湾学者何汉威所著《京汉铁路初期史略》[15]、张瑞德所著《平汉铁路与华北的经济发展(1905—1937)》[16],以京汉铁路、平汉铁路为个案开展中国近代交通史研究。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宓汝成先生为首的学者掀起了铁路史研究的热潮。宓汝成所著《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17]较为详尽地梳理了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开端及与西方列强政治、经济需求间的关系。他所编的《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18]、《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2—1949》[19],为早期铁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此外还有金士宣等著的《中国铁路发展史(1876—1949)》[20]出版于1986年,该书以丰富的资料记录了中国铁路从无到有的曲折发展过程。近年来,铁路交通史著述也十分丰硕,尹铁的《晚清铁路与晚清社会变迁研究》[21]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系统地探讨了晚清铁路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国家图书馆出版的《清末民初铁路档案汇编》[22]和《清邮传部珍存铁路文档汇编》[23]收录了光绪至民国年间的铁路档案,是铁路交通史研究不可回避的著作。黄华平的《中国近代铁路史探微》[24]详细探讨了晚清至民国铁路建设、运营、运价等问题,对近代铁路交通史研究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在众多宏观性著作问世的同时,也有不少学者从铁路史相关重要人物等微观方面深入进行研究。徐启恒、李希泌所著《詹天佑和中国铁路》[25],詹同济等编《詹天佑生平志:詹天佑与中国铁路及工程建设》[26],谢放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27]等著作相继问世,使詹天佑成为铁路史研究中最为热门的人物。詹天佑与胡栋朝同时期由广州走出国门留学深造,他们都是广州首批开眼看世界的名人,且詹、胡二人的日记中均显示二人彼此熟知且互相倾慕。魏明枢在《张振勋与晚清铁路》[28]中重点论述了著名爱国华侨张振勋参与建设晚清铁路的经过。詹、张二人均为晚清著名铁路工程人才,且都有在粤修筑铁路的经历,可为胡栋朝研究提供线索。上述研究,因关注点并非胡栋朝,故对其论述较少,值得欣慰的是,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已经开始关注胡栋朝。

王杰的《北洋大学堂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缘起》一文主要论及近代教育,已经关注到北洋大学堂留学人才胡栋朝[29];经盛鸿、开云撰写的《詹天佑与清末民办川汉铁路》论述了詹天佑担任川汉铁路总工程师前胡栋朝与陆耀庭(廷)勘测川汉铁路的过程,但其把胡栋朝归为四川籍有待商榷[30];李喜所主编的《中国留学通史》[31]已经关注到胡栋朝等留学康奈尔大学的晚清留学生群体。茆萌在《唐文治年谱新编》中提及胡栋朝担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教务长期间为学堂求购美国大学章程之经历,但作者对胡栋朝编写教材及改进学堂学科等努力并未关注,且考证胡栋朝为康奈尔大学铁路科博士与笔者所见胡栋朝日记自叙有出入[32];陈银娟在《晚清铁路学堂研究》中提及胡栋朝、陆耀庭二人勘测川汉铁路时在四川兴办四川铁道学堂的努力,已经关注到胡栋朝对于早期铁路学堂创办的功绩[33];唐灵的硕士论文《近代广东铁路研究(1927—1937)——以报刊为主要研究资料》论及1935年广东省政府派遣胡栋朝勘测黄埔支线的过程[34]。此外,有关胡栋朝家乡黄埔村的著作有《黄埔村史》《走进黄埔村》等,书中对胡栋朝做了简要的介绍,但缺乏深入的探讨。可以看到,相关研究或因研究对象不是胡栋朝,或因资料的缺乏,均未能形成系统性的研究,并且所论述观点也未能尽服于人,故有必要对胡栋朝进行重新审视研究,以揭示这位爱国铁路工程师的生平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