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栋朝简历

胡栋朝简历

同治十二年(1873)出生于番禺黄圃村(今广州市海珠区黄埔村)。

九岁,开冬学,专馆六年。

十七岁,赴香港,初寓律敦治洋行,其后迁往族叔达朝之厚昌南北行居住及学习(学习英语为主)。

二十一岁,考入英国皇仁书院。

二十二岁,遵母命结婚。

二十五岁,毕业于英国皇仁书院,考入北洋大学堂(土木工程专业)。[1]

二十九岁,毕业于北洋大学堂。

三十岁,1901年赴美国留学。

美国留学历程如下:进入加厘宽利亚大学学习一年后,即开始练习铁路测量,第二年暑假由教授推荐到美国太平洋铁路公司实习,担任测量员。第三年入康奈尔大学,随后完成硕士毕业论文《比较栓桥及钉桥之功用》。1904年在康奈尔大学完成著作《中国铁路指南》,寄回中国广智书局出版。1905年6月于康奈尔大学参加毕业典礼,领受土木工程科硕士学位文凭,7月进入美国编斯云利雅铁路公司(担任铁路测量之职)实习。1906年1月入美国桥梁公司(任制桥梁图之职),3月入波鲁云机车公司(任制机车图之职)实习。

1906年4月回国,7月入京参加学部考试(八月二十七、二十九两日分场考验[2],后于1908年赐工科进士)。11月聘为四川川汉铁路公司正工程师。

三十七岁,1909年辞去川汉铁路公司正工程师一职。到北京,奉命勘查江办、浙江、广东、福建等商办铁路(同年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唐文治电邀胡栋朝前往上海实业学堂担任教务长)。

三十八岁,1910年6月聘为上海实业学堂教务长,任职期间(1912年)赴欧洲游学。

四十二岁,1914年聘为南京宁湘铁路工程科科长。

四十五岁,1917年到北京,任株钦铁路工程处长。

四十八岁,1920年聘为汉粤铁川铁路督办处工程科长。

五十岁,1923年1日聘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后辞职,聘为广东建设厅公路处工程师。

1924年参与筹建铁路大学,2月经交通部批准立案成立基辅大学(英文 Gee Fu University,1928年改名为北平铁路大学),7月聘任为教务长,10月辞职,改聘为名誉教务长。[3]

五十二岁,聘为中山大学教授。

五十三岁,聘为广东工务处(其信函中亦称“广州工务局”)设计科长、后改任建筑科长。

五十七岁,1929年岭南大学钟荣光校长聘其担任该大学工程院院长。现广东省档案馆存有其任职期间(1930年1月)召开工学院教员会议的会议记录。

五十九岁,1931年聘为广东建设厅技正。

六十岁,1933年代理广九铁路管理局局长。

六十二岁,聘为广东政府技正,其后曾兼任广东士敏土厂管理委员会委员及广东建设厅纺织厂监理,现广东省档案馆存有其任职相关档案(如1934年10月“广东省政府关于派本府技正胡栋朝兼任广东纺织厂一事的训令”等)。

六十五岁,赴香港居住。

六十七岁,回上海居住。

六十九岁,回北京故居,蛰伏不出,日夜读书写字。

七十一岁,聘为南京建设部技监,1945年辞职回广州黄埔村居住。

七十三岁,广州黄埔村小学拳术教师。

七十九岁,在广州黄埔村教授太极拳。

1951年,聘为广东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9月聘为第二届广东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胡栋朝的简历主要根据其自传摘录,由于其经历了清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自传内容大都没有写年份,仅以岁数为顺序记录,有时记以实数,有时则记以虚岁,因而难以准确推断出具体年份。虽有一份其撰写于1951年4月25日的简历标有年份,但笔者发现其中亦有错误之处(例如简历写有“1908年回中国”[4],但据其书信往来可证实他于1906年回国)。笔者综合多方资料,在此拟出《胡栋朝简历》,经胡栋朝嫡孙胡仲化先生审核,可确定的年份均已标出,在此对胡仲化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谢!此外,本著作所引用的胡栋朝日记及书信,均为胡仲化先生损赠,在此对胡仲化先生及支持撰写本书的胡氏后人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注释】

[1]北洋大学堂成立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该年胡栋朝实岁二十二岁,但他在自传中记载二十五岁毕业于英国皇仁书院,并考入北洋大学堂。

[2]参见光绪三十二年八月胡栋朝收到的考试通知《学部牌示》。

[3]关庚麟:《北平铁路大学年刊·校史》,民国二十一年。

[4]胡栋朝:《填写简历表项》,1951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