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胡氏家族

第二节 黄埔胡氏家族

黄埔村位于今广州市海珠区,传说黄埔宋代已经建村,因村民喜爱凤凰,故此地又名凤浦,也有一说此地早年叫黄圃,因靠近珠江,受泥沙淤积而成陆地,故称黄浦,后随着陆地面积扩大再改称黄埔。黄埔村早期村民以黄、关、卫、袁为主,宋代以后,罗、冯、胡、梁四家逐渐迁入并成为村中的大族。胡氏大概在南宋时期南迁广东南雄珠玑巷,《黄圃胡氏族谱》最早修于明景泰三年(1452),至清代同治五年(1866),族谱已经重修9次,“余黄圃胡族之有谱也,肇自前明景泰壬申,越本朝乾隆癸卯,世历数朝,中修八次,世系虽具,而行谊、生终、葬地,阙然弗存,欲从而补之不可得,而自癸卯迄今又八十有四年,世愈远言愈湮,及此不修,后益无所寻逐”。[14]同治五年,黄埔胡氏第五十七代胡宏基发现自乾隆四十八年(1783)后已经84年没有重修族谱,且谱中对祖先事迹语焉不详,为了“推尊尊亲亲之意”,令后世子孙有迹可循,他于同治五年重启了修谱大业,以实现慎终追远之目的。

据现存同治五年《黄圃胡氏族谱》记载,黄埔村胡氏先祖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乾德年间的胡著,胡著于乾德二年(964)到福建崇安游学并定居于此:

余修谱将竣,始借松园房谱参观,中载崇安一支有名著者,宋乾德二年由汴梁游学至崇安居焉,生子英,至孙三缉渊、缉思、缉与,缉思生安国伯祖,是缉思乃余太祖安世所自出也。[15]

乾隆四十八年的族谱最多可以追溯到胡著一代,而胡著之前历代先祖事实上已经无法辨认,胡宏基在修谱时也意识到这点,为此他在谱中写道:“惟追原上代,著之父曰天鑑,祖曰静,曾祖曰克昌,高祖曰宗愈,则宗愈乃安国七世祖。考《宋史》,宗愈与安国同时,宗愈为元祐、绍圣尚书左丞,安国乃绍圣进士擢任太学博士,安有祖孙旷隔七世同时为官之理?再考宗愈为熙宁进士,著当乾德二年已迁崇安,又安有高祖反在百二十年后,元孙反在百二十年前者?”[16]祖孙远隔七世而同朝为官,这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合理的解释就是刘志伟先生在《从乡豪历史到士人记忆——由黄佐〈自叙先世行状〉看明代地方势力的转变》所说的虚构,珠三角地区一些留名史籍的家庭在明初其实大多人微位卑,祖先的历史大多为后世掌握了书写历史的权力的子孙记录。[17]虽然《黄圃胡氏族谱》自胡著以上模糊不清,但黄埔胡氏来粤后的记载却是可以参考的。据族谱记载,黄埔胡氏奉安世公为始祖:

我胡氏开族黄圃,自文达祖始,始则曷为不奉为始祖而奉朴持祖,曰由南雄从广州播越艰难,实始自朴持祖也。必追原靖侯祖,何也?曰:由崇安官南雄著籍焉,则又自靖侯祖始也。[18]

胡安世,字靖侯,先世福建建宁府崇安县人,宋南渡后“出宰广东南雄保昌”,后来就居住于黄塘驿之东珠玑巷,传至六代胡叔俭(字朴持)时,因咸淳九年(1273)珠玑巷祸起,胡叔俭“偕诸父昆弟男仆六十余人”乘筏而下迁徙至广州濠畔大井头(今广州市越秀区),胡叔俭后代子孙繁衍,至三代胡文达时迁徙至黄埔村定居,故今黄埔村胡氏以胡叔俭为始祖。[19]

胡文达娶曹氏为妻,育有四代五子:胡仁、胡义、胡祐、胡晹、胡储,其中老大胡仁充军籍迁往别处,其余五代子孙分为二、三、四房,二房为胡义儿子胡垲,号凌波;三房为胡祐儿子胡塘,号净波;四房为胡晹儿子胡垤,号至波;五房胡储儿子胡均,号平波。[20]因长房承担军籍,故二房实际上代行了长房的责任,而凌波公所在的二房又分为三房,其中长房发展最好,清初该房有多人被封赠儒林郎、奉政大夫、武冀都尉等官职,如有胡绍宗、胡绍瓒、胡宏珍、胡振威、胡绪槐等人,特别是胡绪槐(号星台)时期,其三个儿子分别官至候选直隶州同知、翰林院待诏、候选游击等官,值得一提的是其五子胡琼翰(号达朝),在香港经营厚昌行,此厚昌行即是胡栋朝香港求学期间寄居之地,嘉庆年间该房的胡绍璞更是被推选为族正[21],同治该房族人胡绪新在港口做生意有成,在族中话语权更盛,宗族祠堂也由其修缮,这反映清代胡栋朝祖上凌波公一房很可能是胡氏家族嫡系,在家族拥有长盛不衰的话语权。

相较于凌波公长房,胡栋朝所在三房发展较弱,三房十三世胡孟维在清初仅封赐登仕郎,三房十五代仅出了九品小官,在胡栋朝之前家族尚没有出现进士或者举人的记载。考《胡栋朝家谱》,这一房六代至十一代均未有子孙出仕,十二代时出现了邑庠生胡献琳。与官场失意相反,胡栋朝祖上在商业上成就很高,族谱显示清初十二世祖胡献琨可能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商人,其商业遍及苏浙一带,“公商于苏州,为乡众商望,时广州会馆旁有余地将没入他人,而新商多不知,人欲货,公以重金叱而退之,因谋于众商,鼎力收复而拓大会馆焉,众商高其义,为立长生位,从祀会馆中,且镌于石,遇公子孙到苏州谒公者,例送拜金若干云”。[22]

商业的繁荣使得家族有了余力资助子弟上学,从十三世开始,这个凌波公三房族人子弟中读书人突然增多,十四、十五两代胡肇方、胡暧两人均因儿子被封赠奉政大夫,但这个家族并未出现中上层官员,到胡栋朝祖父十六代胡履亨也仅仅是乾隆间的从九品的朝廷官员。胡履亨生有两子:胡乾道、胡兆溥。胡栋朝父亲胡乾道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娶本乡冯氏为妻。笔者田野调查中发现冯氏也是黄埔村有名的望族,冯氏为胡乾道生下一子胡焯焜,胡焯焜仅28岁即去世,留下女儿淑宜、省生。同治五年(1866)冯氏去世后,胡乾道又续娶刘氏为妻,纳陈氏为妾。刘氏于同治十二年(1873)生下胡绪干(栋朝),陈氏生下儿子胡绪迪。光绪四年(1878),胡栋朝仅5岁,胡乾道也撒手而去。父亲去世后,家族中最亲的是叔父胡兆溥,其育有两子:胡本善、胡绪贤,可以说到了胡栋朝父亲这一代,因父亲早亡[23],家族已经没落,胡栋朝在给母亲的书信中也多次提及家族今不如昔,故重现家族的荣誉落到了胡栋朝这一辈人身上。胡栋朝生活的时期,胡氏家族生意已经遍及香港、印度、上海等地,他的哥哥胡礼廉、胡耀廷分别在经营香港厚昌行、上海美大洋行,但这两人均非胡栋朝房直系,胡栋朝家自父亲去世后,留下母亲支撑家业,故母亲力排众议送胡栋朝求学,以期学有所成。

从《黄圃胡氏族谱》中可以看到,清代黄埔胡氏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商场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在商业有成后读书子弟增多,这也说明家族对于子孙教育十分支持。然而传统社会士农工商中,商人地位最低,即便出现了胡耀廷等杰出的商人,但家族还是希望子弟读书入仕,而脱去商人的帽子,是故胡栋朝很早就开始接触冬学,年龄稍长即在族人的照顾下南下香港进入皇仁书院学习。

【注释】

[1]参见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编《岭南文史精粹·史地篇》,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4年。

[2][清]陈沣:《(光绪)香山县志》卷八《海防》,清光绪刻本,第233页。

[3][清]梁廷枏总纂《粤海关志》,袁钟仁校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第489-493页。

[4]蒋祖缘、方志钦:《简明广东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第409页。

[5]《出洋总局挑选第三批往美国幼童名单》,《申报》,1874年6曰24日。

[6]陈玲:《西方文化影响下清代广州城市生活的嬗变》,2007年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2页。

[7]船坞遗址在今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长洲街。

[8]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第234-242页。

[9]陈忠倚:《清经世文编》卷六十六《中国择地建造船坞论》,清光绪石印本,第1276页。

[10]张仲礼:《中国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第263-270页。

[11]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广州市政府侨务办公室编著《走进黄埔村》,第33页。

[12]此洋行生意遍布南亚地区,据《申报》记载:本行(新开美大洋行)向在印度、香港贸易多年,今分设上海,专售大小洋药、各式面纱、杂货等,贵客赐顾,请至法租界洋泾浜三号洋房而订是荷。载《申报》,1890年1月3日。

[13]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广州市政府侨务办公室编著《走进黄埔村》,第47页。

[14][清]胡宏基:《重修族谱序》,《黄圃胡氏族谱》卷一,慎徽堂藏板,同治丙寅年(1866)刻本。

[15][清]胡宏基:《宗派辨》,《黄圃胡氏族谱》卷一。

[16][清]胡宏基:《宗派辨》,《黄圃胡氏族谱》卷一。

[17]刘志伟:《从乡豪历史到士人记忆——由黄佐〈自叙先世行状〉看明代地方势力的转变》,《历史研究》,2006年6期,第49页。

[18][清]胡宏基:《黄圃胡氏族谱》卷一,第6页。

[19][清]胡宏基:《黄圃胡氏族谱》卷一,第1,2,4,5页。

[20][清]胡宏基:《黄圃胡氏族谱》卷一,第5-7页。

[21][清]胡宏基:《黄圃胡氏族谱》卷三,第16,19,26,32,33,41,49页。

[22][清]胡宏基:《黄圃胡氏族谱》卷二,第8-9页。

[23]胡栋朝:《太极拳教授法自序》,手稿,1951年;《胡栋朝家谱》,手稿。以下注释中没有具体出处的均为胡栋朝手稿,由其嫡孙胡仲化捐赠给广州市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