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说绅商助学
甲午中日战争后,自立图强越来越深入人心,清廷对于新式人才越发渴求,铁路工程人才尤是。早在美国求学时,胡栋朝已经认识到国内铁路工程人才的缺乏。光绪三十二年(1906)二月,胡栋朝在给前总理衙门章京,时任商务印书馆编译处所长的广东同乡张元济的书信中也提及“今日所最紧要者,系铁路工程师”且“今日中国非实学不能振兴”。十一月,他又向川汉铁路总理胡峻建议“今日中国自办铁路资本不足,人才稀少,办理路事实在为难,故常欲各省督抚、各省铁路公司多派人出洋肄习铁路专门学问,多设铁路学堂,俾铁路人才众多,方易举办路事”[3]。出国留学所需费用不菲,据《中国留学通史》记载,20世纪初,学部规定美国留学每年九百六十元,而这仅仅是适中之数,如加上社交、生活等费用,数目远超于此。[4]如此巨大的费用,学生自费往往难以为继,而曾经留美的胡栋朝也深知学生自费的困难,于是胡栋朝每遇到学习勤奋、业务熟练的留学生,便设法说服有识之士提供帮助。
光绪三十二年(1906)胡栋朝旅美实习期间,偶遇“有华人学习汽车机器者钟洪等八人,皆苦志向学,日则作工,夜则读书,诚为有志之少年也。苟能培植,必速成材”,于是苦心经营,“欲设法由四川铁路局或浙江铁路局,资助约计每年每人百余元美金,则易于成才以待用也”。[5]之所以寻求川路局或者浙路局,这可能与当时两局急需铁路工程人才,均向胡栋朝抛出橄榄枝有关。相较于汽车行业每年百余元即可,铁路工程行业所需要资金更多,而相关人才更少,“而今日所最紧要者,系铁路工程师,是故学生所到之处,必寻留美学生,劝习工程专科,其为学生所感动者,颇不乏人”[6],费城华人李国波即属于此类。据胡栋朝给张元济先生的书信显示:
然在费埠遇有一有志之少年李国波,系广东鹤山人,约在二十一二岁,好学有大志且沉谨,察其所为,栋极钦尚。初,伊十余岁来美,从父兄作工为生,然其聪慧有令人骤爱者,故教会中人供资令其就学读书,已七年矣。明年可在中学堂毕业,然所学□不过系教会中□□□□,其学成能为教会中教师也,而其本人志向则不在,是迨于旧岁私自转习实学,而其教会中人仍未知也。其意□为今日中国非实学不能振兴,屡茗是意于教会中人而辄不如愿。故知欲习实学,则不能受教会之助,受教会之助则断不能习实学,此其所以进退维谷也。栋见其可造就也,极力赞助其习工程专科,且其人日习西文,夜习华文,读西书人,能知此要点者,盖亦寡矣。栋故惊诸于先生,苟能于浙江铁路局设法谋一出洋学位,每年资助学费美金八九百元,五年便可成功,较之由华考取学生来美,必胜一筹也。先生若能代伊谋则伊固铭感,而学生亦感激也。专此。肃叩台安,伏维垂鉴。留美学生胡栋朝顿首[7]
李国波为人沉稳好学,光绪二十年左右随家人赴美务工,因其天资聪慧,教会提供学费供其读书,但李国波本人醉心实学,这与教会资助理念相左。胡栋朝了解其境况后,鼓励他学习工程科,并且积极游说张元济在浙路局为李国波谋得一公费留学资格,助其成才。张元济,号菊生,其出生于广东,光绪十八年进士,先后任职于总理衙门、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1902年张元济接手商务印书馆。胡栋朝写这封信时张元济正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任职。张元济重视教育,他向光绪皇帝建议培养自己的人才,特别是铁路、矿山、河渠、船厂、机器厂等方面的实用型人才,不能依靠洋工程师。[8]胡栋朝在给张元济的书信也写道“先生以教育为怀,并言如学生有资斧不足者,甚愿设法资助等语。[9]”可见,张元济完全有能力并且有意愿资助留学生,这也是胡栋朝首次游说绅商资助学生之举。
川汉铁路勘测不久,滇路也提上日程,苦于人才,“清帅来电:滇路将拟开勘事,甚急,迫嘱介绍美工程师二三人”,胡栋朝思考再三,发现“在美国学习铁道工程者,甚属廖廖无几”,且“滇省之路辽远荒僻之路也,工程之职,劳心苦力之职也”,[10]也就是说,工程人员很可能不愿前往,并且在当前全国大兴铁路之计的国情下,川滇若想延聘一批工程人才,提前派遣有潜力的学生赴美进修势在必行:
现在各省大兴铁路之工,而我国留学美国堪充工程师者实难其选,凡我国延订工程师者,均以不溢利权于外人为主义,皆以延订我国之人为宗旨,而我国之人不但罕有知此学问,即学具普通,精于算术、英文者,亦屈指而不多得数矧。现在铁路缺工程师,若将来各处动工,势必乏人经理建筑,纵留学有人恐一二年不能卒业,又何以济急需,如川、滇两省,尤宜预为之计,以备将来急迫动工之用。[11]
胡栋朝把延聘本国工程师上升到了“不溢利权于外人”的高度,换言之,培养自己的工程师即是抵御外辱、保护本国利权的有效手段。与中国各省大肆兴办铁路的国情相反,国内铁路工程师极为缺乏,远不能满足工程日常所需,川滇两省若兴办铁路,“尤宜预为之计”,所谓的“预为之计”,即推荐高才生赴美求学:
弟之鄙见,莫若速选我国学有普通而精通英文、算术之高材生,适与铁道专门学堂程度合格者,即刻派赴美国学习工程专科,一二年即可收效,阁下既握此重权,当必有以见及也。兹将平日所深信之高才生胪举数人,请其酌量裁择,计开:
程锡培,广东人,年约三十岁,前工程大学堂工程毕业生,现充当工程助手一年半,可以卒业,每年学费约一千二百两。
梁崧龄,广东人,年约二十五六岁,前北洋学堂学生,现充当工程助手,两年可以卒业,每年学费约一千二百两。
李应南,广东人,年约二十四五岁,前北洋学堂学生,现在广东充当教员,两年可以卒业,每年学费约一千二百两。
李庆階,广东人,年约二十岁,去岁在美国工程高等学堂毕业,现仍在美,三年半可以卒业,每年学费一千二百两。
王正廷,浙江人,年约二十四五岁,前北洋学堂学生,现在住址俟查识,三年可以卒业,每年学费约一千二百两。
钱树芬,广东人,年约二十四五岁,前北洋学堂学生,现在日本充当英文教员,四年可以卒业,每年学费一千二百两。
以上开列者,皆性质纯良,勤慎向学之人,苟能资送出洋游学,则将来归国必当尽相当之义务,不特路工获人,而且亦成就中国人才也。鄙意是否有当,乞即尊裁转达前途为感。耑此敬复,并请大安。十二月初八日。[12]
从这些学生籍贯来看,胡栋朝所推荐的多为前北洋大学堂的广东籍学生,浙江籍学生仅一人。这几人多为胡栋朝同窗及同乡,换言之,胡栋朝对他们有一定的了解,且这些学生或为工程助手,或为教员,熟悉英文,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能够短期内学到一定的铁路工程知识,迅速回国效力。
综上所述,胡栋朝回国之初,心系祖国铁路实业教育,因其早年留学美国的背景,早期胡栋朝多推荐学生去美国留学,而李喜所的研究也表明20世纪初是美国教育日渐升温的时期。然而留美毕竟需要庞大的开支,并且受制于绅商的资助意愿,这决定了受惠人群的有限,为了适应中国实业发展的需要,宣统元年(1909)胡栋朝应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唐蔚芝校长邀请,协助唐校长改进工程专科,深入教育一线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