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参政议政
现今存留文献中并无胡栋朝由南京南下广州的确切时间,据其嫡孙胡仲化先生回忆,约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回到广州居住。胡栋朝于1951年4月25日撰写了简历,其中“一九四七年在黄埔村为小学校拳术教授”[5],表明他于1947年居住于广州黄埔村。日记中对于建国前夕这段生活记录十分模糊,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国民经济建设时期记载却十分丰富,当然这也可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百废待兴,求贤若渴有关。今存留日记显示,建国初胡栋朝作为铁路工程人才,同时受到广东省府、东莞县政府以及中山大学等多方青睐,内容如下:
栋公尊鉴:
敬恳者,上旬草上乙芜,谅达尊览。昨阅成都通信,成渝路自去夏开工,至今年四月已筑至渝南段,有三个站,并云通车达一百二十余里,日中仍有一万数千工人在赶筑中。此报因在友家所看,未剪来。今应请台端上书毛主席,将四十余年对该路历史详述一遍。此伟大工程,虽蕴酿数十年不决,今解放年余,能迅速继承计划兴筑,现更通车百余里,实在奇迹。该路对于西南数省物资交流有重要贡献,自己又在初时尽过一分力量,聆此佳音,雀跃无以形容。近日政府对于铁路人才特别重用,翻译一项部方亦需经验者掌管,以之分类编据,加以乡镇土改期近,要划开阶级,处理土地,故一切有重大变革,盖不仰赖帝国主权,需重新自力更生,方能图存,是以住惯城中之人,因思想上或有些误会,到不如找寻新来源之为愈也。今剪奉北京九十一岁老画家齐白石一段新闻,他这样高龄,亦得到今日政府照顾,尚有广东老画家李铁夫亦在九十上下了,现亦在省府招待所,一切无。弟况思至再以成渝路一段事迹为证,则台端比之齐、李两老有功于社会国家较多,盖有一技之长以贡献,欢迎招待当无例外。以前要有人力荐引,今天大不相同,又无党无派,许崇清君现任省教育厅长,兼中大校长,弟比较推测,不敢缄默,因爱念忠实友人,故恳切陈词也。如何之处,祈示一二为荷。专此恭候崇安。弟陈耀光敬恳,四月二十日。[6]
颂明仁兄大鉴:
昨由令兄交到惠书,敬悉一切,多蒙举荐,实深感谢,但弟极欲在广州居住,故敬辞东莞之行,深负我公及王君绍坚之盛意。如果我公兼任东莞营造公司,弟可以奔走于广州、东莞之间,代为办事,则固所愿也。或在广州贵厂事务所帮忙,或出外监工,亦所不辞。至于东莞县政府之职,请我公代为婉辞可也。专此敬复,并祝近康。弟胡栋朝敬启。六月二十二日。[7]
从陈耀光的书信内容推断,陈耀光的身份应是广东省府的工作人员,通过对齐白石、李铁夫等老人的引荐,其代表省府招揽胡栋朝的意图不言而喻,对于这些善意,胡栋朝虽有老骥伏枥之志,然而晚年的他更大的兴趣在于著书立说与强身健体,于是乎他回复陈耀光:“耀光老哥如晤,连奉手书,想见老兄,关怀小弟,至为恳切,但弟年已耄耋,虽有壮志,难合时宜,不如隐居著书,将来或有用于世,前书已言之矣……弟本自少失学,中西文书籍虽有涉猎,但未得专精,今拟援苏联政府,两个五年计划,闭门研究,弟今年虚度七十九岁矣。以十年为期,以完成此志愿,想亦为知己者之所同情也。弟最近自号法姜,其意系以姜太公为法,姜公八十遇文王,或者弟于九十岁时,更有一文王而遇也。此想似属荒谬,但世事无奇不有,以之质诸,足下以为何如?足下对于弟期望甚切,弟冲心感谢之至,足下来书及报展均已登入日记,以为老友之纪念。专此敬复,并祝贵体健康。弟胡栋朝敬启。[8]”为了进一步打消陈耀光招揽的念头,二十四日他又致信陈耀光“耀光仁兄如晤,顷奉来信二件,又简历表二张,阅悉一切,具见吾兄过爱,推荐当道,与徐同志面谈,至为感谢,但弟虽有志与人民政府服务,为年老耳聋,恐于办公有碍,故犹豫而不能应允者一也;前者复信与足下,谓以两个五年计划,以研究中西书籍,翻译铁路工程书籍,以贡献于世,闭门著书,以达此志愿,故犹豫而不能应允者二也”。[9]胡栋朝在信中力陈年老力衰,不利办公的现状与著书立说的志愿,婉辞了陈耀光的邀请。
胡栋朝态度的转变,跟陈耀光诚挚的鼓励分不开。1951年4月25日,胡栋朝收到陈耀光二十三日写给他的信,信中继续鼓励他参加政府工作:
……现在民主作风,大不相同,全没有丝毫官僚装假、纽计变相,个个人诚心诚意,坦白替人民大众服务。倘台端能在人民政府服务,必发挥所长。从前你不会对付人而郁郁不得志,现在是你发展时候。谨将一愚之见,为台端陈之,并乞示复为荷。[10]
此信以粤语写成,文中“纽计变相”指闹别扭、故意为难之意。陈耀光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民主作风”、诚心诚意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新气象,体现出他对胡栋朝的惺惺相惜。他对胡栋朝非常了解,认为他以前因“不会对付人而郁郁不得志”。由此可知,胡栋朝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专业人才,为人耿直率真,但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他显然是难以招架官场上“官僚装假、纽计变相”而郁郁不得志。在时局动乱中,他甚至曾颠沛流转于广州、上海、北京等地谋生,因而未能在铁路建设中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
在朋友的鼓励下,胡栋朝重新燃起了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仅在几天之后,他洋洋洒洒地致书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叶剑英,提出了华南交通发展计划,为广东交通建设出谋划策。其内容要点有七:
西元一九五一年四月三十日记事 法姜老人
上省府主席书,要点有七:一曰川路之经过,不满意而辞职;二曰年老志壮,翻译铁路书籍,贡献于世;三曰省府合署计划;四曰广州郊外马路开发;五曰广东公路开发;六曰华南数省铁路开发,以备物资交流;七曰本人一生志愿。
一曰川路之经过,不满意而辞职。栋朝自天津北洋大学堂毕业,得土木工程学士学位,由公费派赴美国留学,三年后毕业,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由主管教授引至美国铁路公司,任铁路测量之职三个月,遂由公司主管员引至桥梁公司,任制桥梁图之职三个月,又由桥梁公司主管员引至机车公司,任制机车图之职将近三个月。有一日忽然有人来找,自称商办四川川汉铁路公司总办胡雨岚,特来聘请栋朝回国兴办铁路,其意甚诚,义难推却,遂偕同回国。先到宜昌带领工程助手七人,工兵十四人,公司委员二人,由宜昌测量经夔府、万县之路线,四月到成都。第二年十月,复测量由成都经重庆至宜昌之路线,惟铁路公司有人主张由成都先开工,又有人主张先由宜昌开工,但全路工程,估计需款四千万元,而当时四川以收谷租,为兴筑路费,每年只有二百万元,岂不是二十年方能完工耶?路线测完后,栋朝大病一次,对于路事,心甚不满,于是决议辞职。此为路事不满而辞职之原因也。今闻成渝铁路开工,且已通车百余里,喜而雀跃,则川路之成功,现在目前昔日栋朝对于川路,尽过一点微力,亦不是枉费者也。
二曰年老志壮,翻译铁路书籍,贡献于世。栋朝少有大志,经数十年,在铁路界任职,在教育界教授,均稍尽绵力,今虽年老,而壮志未消,更欲在铁路方面,有所尽力,故每日自定时间,翻译数小时,如铁路历史、铁路原起、铁路桥梁、重力学等,一俟书成出版,以贡献于世。此乃栋朝近日之工作也。
三曰省府合署计划。栋朝前在省府任职时,尝有省府合署之计划,盖省府各厅各局以及各办公机关,分散各房,往来迟缓,究不如合在一处,方便许多。从前省府主席,有建筑省府合署之意,责令栋朝寻地建筑,如叶主席,有意建筑合署,栋朝可以遵命计划。此省府合署之计划也。
四曰广州郊外马路之开发。栋朝前在广州工务局,任建筑科长之职时,所有广州市之马路,如惠爱马路、永汉马路、长堤马路皆为栋朝手计划及兴筑,河南之马路,亦在其内。栋朝以为广州市之北郊,以及河南各马路,均宜扩充发展,兴筑新马路,以扩大广州市为大广州,想叶主席亦当同意也。
五曰广州公路之开发。古人开发地方,首重公路,如罗马人之开发意大利及希腊,埃及人之开发非洲,最近英人之开发九龙。栋朝以为广东宜由广州市为起点,兴筑公路九条。正东公路,沿海岸直达福建;正西公路直达广西;正北公路直达湖南。东北公路三条,西北公路三条,亦由广州市择地兴筑,务使广州市四通八达,而伸张及邻省。此为公路开发之计划也。
六曰华南数省铁路之开发,以备物资交流。栋朝以为公路固为重要,而铁路比之公路更为重要,以其速率倍徙也。华南数省铁路,似宜由四川为起点,经过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而以南京为终点,后由昆明、桂林、广州、福州、杭州伸张支线,以至各重要区域,若此路完成,则物资交流,各省均受其利。此为华南铁路铁路开发之大计划也。
七曰本人一生之志愿。栋朝之志愿,在世界上经历过程数十年,求学志愿已达到,锻炼身体志愿已达到,惟为人民服务志愿尚未达到,在图书馆充管理员之志愿尚未达到。此为栋朝之志愿也。栋朝谨呈。[11]
这封《上省府主席书》以日记形式留存于今。书中首先陈述了年轻时期的学习工作经历及目前翻译铁路书籍的情况,第三至第六点主要针对省府合署、郊外马路、广州公路、华南铁路等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其目的在于提高办事效率,方便物资交流转运,这些方案在今天都得以实现,可见当时胡栋朝眼光之独到。最后一点,他表达自己“求学志愿已达到,锻炼身体志愿已达到,惟为人民服务志愿尚未达到”,耄耋之年的胡栋朝,竟然还心心念念想着为人民服务,其爱国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上文提及,胡栋朝婉辞了到省府工作的邀请,然在《上省府主席书》末尾一句却表明“在图书馆充管理员之志愿尚未达到,此为栋朝之志愿也”。或许,他期待在图书馆任职,可以再博览群书?今人已无法得知其确切具体的想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陈耀光的鼓励下,胡栋朝再次燃起了参与社会工作的热情。1951年4月28日,陈耀光告知胡栋朝一个新的消息“今省府拟组织一个文物保管委员会,拟聘声望老人家担任”[12]。胡栋朝随后按照陈耀光的建议,致信给时任省教育厅长兼中山大学校长的许崇清先生,表明愿意到广东省文物保管会,或赴北京铁路部,或为中山大学服务。其致陈耀光信函内容如下:
耀光仁兄大鉴:
来信敬悉,所言极是,甚为钦佩,已照来信所言,致书于许校长矣。其中有数句最要紧者,即为无论在粤省文物保管会服务,亦或派赴北京铁路部服务,亦或在贵校中山大学服务,总期每日有工作,可以效力者为要也。余照足下所言言。此复,并询近佳。弟胡栋朝顿首。[13]
最终,在陈耀光及许崇清力荐之下,胡栋朝前往新成立的广东省成立文物保管委员会任职[14]。而且,他还当选为第二届广东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广东省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缄:省文物保管委员会胡栋朝同志启(海珠区文博中心藏品,胡仲化先生捐赠)
广东省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致胡栋朝的会议通知(一九五二年三月六日)(海珠区文博中心藏品,胡仲化先生捐赠)
1953年8月22日,广东省文史研究馆成立(馆址设于解放北路二十号),共聘研究员三十八名,胡栋朝作为该馆研究员之一出席了成立大会。[15]该文史馆早期研究业务包括“三元里抗英史”“爱国诗人黄遵宪的作品及其思想”等,胡栋朝此时已超80高龄,依然热心于文史研究,以期贡献于人民。
1954年正月十五日下午,广东省文史研究馆举办春节联谊会暨“国家经济建设公债”认购活动(当时国家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国家需要通过发行公债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筹集资金,从1954年开始,中央连续五年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以支持国家建设[16])。当天下着大雨,但80余岁的胡栋朝风雨不改、长途跋涉参加了这次活动。广州日报对此次活动进行了专门报道,其中包括对胡栋朝的采访记录:
八十三岁的胡栋朝先生,住在黄埔,也不辞跋涉,从乡下赶来。他说:“我今天真高兴!能够赶上这次光荣的购买公债。过去我是搅(搞)铁道工程的,在反动派统治时,做梦也休想国家工业化,但今天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下,短短的时间,鞍钢等重工业就建设起来了,新铁路也建设了许多条,这说明我国工业化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此,我们要尽力的购买公债,这是光荣的任务啊!”他的话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老人们希望国家工业化,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心情比谁都要急切,所以大家都积极认购。[17]
在胡栋朝等老人们的积极带动下,“总计该馆认购的数字,为六千万零零八万元,较原定预期数字,超过了十八倍以上”[18]。时代在变更,胡栋朝爱国及服务于社会的初心始终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