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山河 中国人的山水情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苏轼笔下的山水之景,白居易眼中的山水意境,无不美哉。亘古通今,爱江山的文人墨客何其多。不只抒发山水之美,更是感怀家国之梦。眼中有丘壑,胸中有日月,无数对家国的热忱埋藏在对山水的情致中。
笔下生花,是歌咏的心意;用脚丈量,也是致敬的方式。世世代代不乏豪情壮志的人,欲征服高山大河,然而站上世界之巅,心中充盈的恐怕并非征服的快感,而是与自然豁然相通的释怀。
人又何尝不是山水的化身。宇宙天地育生灵,造化精灵染性格。恰如辛弃疾之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亦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造就一方人的气质和秉性。
古代华夏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东南怀抱海洋,西部高原山脉,农林牧渔各有其归宿。我国北人刚毅、豪爽、直率,南人尚柔、内敛、温婉,与北方的大漠旷野和南方的河川细流相映成趣。
放眼望去,长白山的巍峨险峻和黑龙江的千里冰封,铸就了白山黑水间东北人的粗犷豪爽和不言低首。素有“山城”之称的重庆,位于秦巴山地,山岭和江水孕育出“火炉”“雾都”,造就了重庆人的豪气大方和泼辣坚忍。被誉为“南人北相”的湖南人,因集南水之细腻与北山之雄壮,敏锐而刚烈。十里画廊的俏丽秀雅、漓江之水的清澈沉静,则成就了广西桂林人的山歌婉转、性情直率。
诚然,自然山水的神韵,在人的性格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而人对山水的偏爱,又往往照见自身秉性。《论语》中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便有此意。《道德经》所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更是将水“贵韧之柔”人格化,凝练为“一与之订,千秋不移”的价值取向。
寄情山水,因山水已成另一知己。人对山水的依恋,源自对美的质朴追求,延伸至对家国深沉的热爱,落脚于对自我与周遭的观照。山水所蕴含的哲学意味,被时间冲刷、沉淀,成为历久弥新的人生之悟、宇宙之思,值得一次次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