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传承 先民的智慧 ,奔涌的大河

四、文化的传承 先民的智慧 ,奔涌的大河

“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独君诗华宜相亲。”

千百年前,宣纸在安徽泾县诞生,其特殊的肌理,完美地呈现了中国书画的妙味,颇为文人墨客青睐。时光飞越千年,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宣纸的制作技艺流转于屏幕之上,向全世界再现了古老中国的智慧与韵味。捞纸、揭纸、晒纸……轻触其表面特有的纸帘纹路,我们便仿佛回到过去,置身于先民的作坊中,体味那些经年累月的耕耘和坚守。

一页纸、一片瓷、一首诗、一支曲……历史的长河静静流淌,上游的先民创造了千姿百态的中华文化,代代传承,下游的我们依然可以触摸这些活着的记忆。它们不但照见昔日的星光,更关乎无数人的当下、无穷尽的远方。

先民的智慧是积累。听,高亢悠扬的蒙古长调,歌唱着游牧民族对家国的感悟;看,炫酷刺激的吴桥杂技,讲述着这片曾经历经沧桑的土地上,人们与命运抗争的坚韧;用青花瓷泡一壶茶,香气氤氲中,每一口啜饮仿佛也浸润了唐宋时的风味……

岁月总是渐行渐远,我们无法乘坐时光机回到过去,却可以通过代代传承的文化,与祖先隔空对话,去体味他们的喜怒哀乐、阴晴圆缺。

自有一种力量,在留传至今的技艺里,在经久传唱的歌声中,在依然肃穆的仪式里……先民的智慧,为我们打上特殊的印记,让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壮族山歌自原始社会传唱至今,成就了人人善歌的壮乡;听着“二人转”长大的人们,天生就对幽默多一份直觉。哪怕同为戏剧,品类也婀娜多姿。皇城根下,集众家之长的京剧,唱出了老北京延续千百年的兼容并包;烟雨朦胧中,昆曲软糯呢喃的唱腔,诉说着江南特有的百转千回;黄土地上,一声秦腔吼出了老陕们的质朴豪迈;洞庭水边,一曲花鼓唱出了湘妹子的泼辣洒脱……

大河奔涌,时光流转,这些传承千百年的古老智慧在中国人的生命里生根发芽,支撑起中国人精神图谱的参天大树:豪迈的、婉转的、刚毅的、柔软的……它们气象万千、各美其美,汇聚成中华民族蒸腾生活的立体画卷。

然而,这里也有波澜。从古代到当代,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如今的互联网世界,这条奔涌的大河似乎遭遇了阻碍。一些遗产被束之高阁,不少老手艺后继无人,生存空间并不乐观。

传统文化是否会逐渐消弭?还能否找到适合时代的存在方式?

有人喜欢京剧,说不清那么多门道,但就是喜欢听那曲调中的“特别味道”。近些年,陆续有了一些新派京剧,人们也着迷,“本真的味道没变,加一点新的花样,也挺有意思。”

或许,这点“本真的味道”便是答案吧。

知之深,爱之切,信之笃,传之远。让我们走近它们、亲近它们,感知其中回响千年的智慧与美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陈列在广阔大地上、书写在古籍里的先民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