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课件模式分析

3.课件模式分析

通常开发的各种演示型CAI课件(包括国内很多软件公司开发的所谓“精品课件”),不论是深入浅出地演绎教材重点、难点,还是形象直观地再现教材内容,虽然在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技术层面上已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从教育思想的角度审视,不足之处都在于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不是学生的自主认知。

而本次教学实验的课件概念不再局限于辅助课堂教学的范畴,已成为辅助课程学习的软件(Courseware)。课件的基本形式既是一个模拟网站,也是一个智能化的学习资源库。通过超文本(Hypertext)技术把相关内容以网页的形式联系起来,有助于学习者进行跳跃式的发散思维;运用栏目检索功能,又可以把发散的思维聚焦于某一点;通过网络传输功能,无疑为学习者的多向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这就为开展自主性学习和合作式学习创造了条件。

从技术层面上分析,网络平台上的自主学习课件系统应当具有以下功能:

①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s-Based Learning)。学习者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就可以通过网上检索,不受时空限制而且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进行高效的学习。

②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在技术本质上是数据库系统和情报检索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它能按照学生提问(关键词搜索),从学科数据库中检索出大量有关信息。学生通过收集、筛选、整理、重组、推理、证实等活动,得出对预设问题(通常由教师事先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导向作用)的解答。

③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CSCL强调利用计算机支持学生同伴之间的交互活动。在计算机网络条件下,学生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进行学习伙伴之间的互教互学、讨论合作等活动。

可见,在这种网络型课件中,信息技术已经从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一种学习的方式和认知工具(cognitive tools),具有了“整合”的特征。与传统辅助教学的课件相比,整合的课件能够从完成某项工作(教/学)的整个过程出发,全面准确理解技术的整体内涵,能够寻找提高学习质量的效率和方法,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探索、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优势。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根本意义在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学习资源库,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提供保证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