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问题引动”式教学的关键,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来,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来。
提出问题应注意三点:
1.问题必须与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
2.问题必须考虑到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
3.问题必须层层推进,逐步提高思维要求。
上述三点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方面在于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信心和乐趣,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的实际效果。比如:在讲“工业革命的进程”时,教师提出了三个问题:(1)请仔细观察英、法、美、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工业革命的大致时间及完成年代,在时间上有什么规律?(2)为什么后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工业革命的进展会比较迅速?(3)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当我们将题目列出来之后,学生的第一感觉便是第一、第二题难度不大,可以通过自学来解决,有了信心。而第三题的设置,调动了他们的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有的学生在第三个问题中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工业革命的技术和经验能不能适用于农业革命?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要把书本上灰色的理论融入常青的生活中,离不开创设理论运用的情境及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要注意以下两点。
1.情境的创设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等现实材料入手,同时联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很快进入问题的情境。
这样做,一方面能使我们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条件的创设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以“趣”入境——讲述生活趣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以“疑”入境——设置悬疑,激活学生的思维;(3)以“情”入境——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展示现实材料,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我们在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这一内容而创设问题情境时,采用了2001年1月23日,几名“法轮功”痴迷者,在天安门广场自焚的材料。同学们看完这段录像资料,便情不自禁地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时,教师趁势再提出下面两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悲剧重演?我们怎样才能辨别什么组织是可以参加的?什么组织是不可以参加的?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