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理解法

词语理解法

汉语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其词汇之丰富浩如沧海。如何理解、掌握和解释这么多的词语呢?单凭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因而掌握词语理解的规律和方法是很必要的。

⒈描述法。

从词语的自身反映的事物的形象、性质和状态诸方面直接描述其意义。例如:精神抖擞——形容精神奋发,振作的样子。

⒉先分后总法。

把词语中的语素分开来解释,然后聚合起来组成该词语的意义。例如:循序渐进——循,按照。序,次序。渐,逐步。进,前进。循序渐进,按照次序逐步前进。又如:简要——简,简单;要,扼要;简要,简单扼要。

⒊同义代换法。

用该词语的同义词代换该词语作为解释。例如:拣选——选择的意思。又如:勾留——停留或短暂的停留。

⒋反义否定法。

在该词语的反义词语前加否定词语作为解释。例如:肤浅——不深刻。有时,“同义代换法”和“反义否定法”合用解释词语。例如:朦胧——模糊,不清楚。

⒌由此及彼法。

先解释该词语的本义,再指出它的引申义或比喻义。例如:抽薪止沸——抽去锅下的柴草,停止锅里开水的沸腾,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又如:上钩——鱼吃了鱼饵被钩住,比喻人被引诱上当。

⒍语境判断法。

就是根据该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它的意思。词语的确切含义、感情色彩和语法功能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现出来,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难以作出确切的解释。要想准确地理解文中词义,不仅要准确理解词语的本义,而且要结合语言环境,有时甚至根据全文才能确定多义词的义项、同义词的差异、词句的修辞意义。例如:在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中,“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一句中的“狡猾”一词,它的本义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可是在本文中应该理解成“调皮机灵”的意思。再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首短诗,用了两次“巴山夜雨”。如果我们的着眼点离开了全诗,仅仅就事论事,那是无法把这两个“巴山夜雨”加以区分的。因为这首诗是诗人旅居巴蜀时寄怀妻子的诗篇,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前一个“巴山夜雨”,是叙述此时此地的;后一个“巴山夜雨”跳到了想像中的未来,夫妻团聚后的彼时彼地。

⒎定义法。

就是用解释事物本质的方法来解释词语。例如:探花——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三名的人。又如:交易——买卖商品。

⒏溯源法。

解释某些词语可以追溯它的原意,说明现在的用法。这种方法常用于解释典故,例如:刻舟求剑——古时楚国某人过江时,剑掉到水里,他在船帮上剑落处刻上记号,船停后从刻记号处下水找剑,自然找不到。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⒐列举法。

有些词语概括了几项内容,解释的时候,只要列举这些内容就行了。例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