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

精读

精读是一种为了达到对读物的充分理解而进行的阅读。这种方式要求认真、仔细、精确地研读读物,最后完全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具体地说,在理解方面,要求对文章的词、句、段、篇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思考:对于词,不仅要了解它表达的直接意思,还要领会它的深刻含义;对于段落,不仅要概括它的大意,还要懂得它在全篇中的地位和自身的结构;对于全篇,不仅要领悟它的主旨,还要明了它的结构方式和作者的思路。在欣赏方面,要求联想想像、反复涵泳,品味领悟文章语言运用的精妙所在,还要深化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在评价方面,要求能够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做出客观的衡量和判断。精读的过程是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从部分到整体、从整体到部分的反复研读过程。从阅读方法的链条来看,它是阅读应用前的准备,是略读、快读的基础。语文课本中的讲读课,都要求精读。

精读要注意以下几点:全面理解、逐次研读,即逐字逐句,逐段逐章地去钻研,做到精细理解,全面把握;咬文嚼字、融会贯通,即对文中的关键词句,要仔细品味,推敲琢磨,达到透彻明了,融会贯通;读思结合,边读边记;灵活运用多种精读方法,如朗读涵泳法、质疑阅读法、比较阅读法、笔读法等。

(1)朗读涵泳法。所谓“涵泳法”,就是要沉浸在作品之中,体验感悟,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通过朗读或朗诵的方式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在认真诵读的同时,驰骋自己的想像,展开充分的联想,并使自己进入到作品的境界之中,即做到“心中有作者,眼前有视像”。朱自清在读书方法上就极力主张诵读的方法,强调“读”的功夫。在《论朗读》一文中,他推崇清人姚鼐“放声疾读,久之自悟”和曾国藩“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大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的观点。读古文如此,读白话文也是。他在《怎样学习国文》中指出,读书当然是为了理解,“读”字本作抽出意义解,“包含着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因此,必须注重读,“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他又指出:“熟读的工夫是不可少的。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

(2)质疑阅读法。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至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用法,大至篇章结构,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直至解决问题。不同的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有些课文可以从文章结构入手,有些课文可以从内容入手,有些还可以从插图入手,从生活实际等入手,从修辞方法入手等等。可纵向深思。即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阅读诘问,如:从文章内容与写作背景的联系中提出“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从文章内容和它的形式的联系中提出“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从文章的前后句、段的相互联系中提出“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从概括性、含蓄性的语句中提出“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含义是什么”;从具体的描写中提出“作者这样描写要表现什么”。可横向广思。它需要联想、对比,既可进一步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又有利于作出“这样写好不好”的判断。横向广思的方式就是用自己的设想方案代替原文。具体步骤是:发现原作中值得探究的问题;从多方面引进自己的知识作对照、比较;再恢复到原文上,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上述三个步骤中,第二步的替代原文是最重要的一步,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而第三步加深认识才是目的。例如改变原文的句型、句式、词语,有助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用心。在质疑性阅读中,解疑是最关键的举足轻重的一道程序,它直接决定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提出问题之后应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分析与解答必须紧扣问题所处的语言环境。一定从原作中找出依据,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3)比较阅读法。所谓比较阅读法,就是把内容或形式上同类的或有一定联系的读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其共性和特殊性的研究,了解、认识各自的本质特征和价值意义。在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例如,我们可以把孔乙己和范进的不同命运放在一起比较,透过其不同的生活道路而发现其本质上的一致性;还可以把《孔乙己》的讽刺艺术和《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同样的笑声而看出两位作家在讽刺手法、讽刺语言、讽刺深度上的差异。比较阅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作品,而且也可以开阔视野,启发思路,锻炼、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运用比较阅读法进行阅读时,首先要确定好比较对象,所比较的读物要有可比性;其次要选好比较点,不一定是全面的比较分析,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方面作比较。

可从思想感情方面进行比较。如《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与曹操的《龟虽寿》,表达的感情就不一样,前者是“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了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后者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移。”有些作品虽然表现了健康的思想感情,但由于历史条件不同,作者的世界观各异,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仍有深浅、高下之分。例如,同样是借梅花来书写情怀的,林逋、陆游、陈亮、卢梅坡、毛泽东的诗词却各具情调。林逋:赞美梅的高洁,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而又逃避现实的心态。陆游:以梅自喻,用梅花象征自己孤高正直的气节,但仕途上屡遭贬谪,壮志难酬,以致晚年产身了“孤芳自赏”的思想。而陈亮笔下的梅则是“为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葬”。卢梅坡的《雪梅》中则是这样描绘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毛泽东笔下的梅则是积极乐观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形象:“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可从表现手法方面进行比较。如李白的两首“闻笛”诗《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吹笛》和《春夜洛城闻笛》,“两首皆闻笛生感之作,前者先有情后闻笛,后者先闻笛后有情,章法变换。先有情者,情感物也;后有情者,物动情也。”(《唐人绝句精华》)。

可从作品的语言风格方面进行比较。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与辛弃疾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李词突出一个“愁”字,辛词则突出“愤慨”;李词仅凄苦,辛词却雄壮;李词情真晓畅、一泻无遗,辛词激情曲折、回肠荡气。

(4)笔读法。笔读法,顾名思义是以笔墨助阅读的方法。这是一种用来辅助精读的最切用、最见效的读书自学法。有句名言说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见动笔墨对于阅读是何等的重要。具体说来,笔读包括以下多种方法。

评点法。阅读时,随时记下自己的体会、感受、意见、评价,划出精彩片段、句子、词语、修辞手法等,这就是我们通常用得很多的评点法。著名的文章评点家李贽、金圣叹读《三国演义》和《水浒》,就是用的这种方法。评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边读边评,把读、想、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能把书读活,能积累很丰富的知识。对学生来说评点法主要是学习别人文章的长处,但也要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既包括对文章佳笔的玩味和欣赏,也包括对文章瑕疵的评批和看法。这种方法形式活泼,使用方便,阅读时可以广泛地使用。进行这种训练可从简单的记叙文开始,然后再阅读说明文、议论文等,通过理解评点内容,着重掌握这些文体的特点和写法。运用评点法,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会很快提高。

读写互促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理论,马上用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边读书边写作,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学以致用。可以带着一定的仿写任务去自读课文。自读时,要着重研究被仿写的某一点,深刻领会这一点在全文中的作用(以写促读),然后进行仿写练习(以读促写)。运用读写互促法,有针对性地阅读,目的性强,读来趣味盎然,“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提笔写时,“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种阅读法,也可算是一种很好的“出入读书法”了。

批注法。读书时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下内容丰富的评论、注释和心得体会。列宁的重要著作《哲学笔记》就是在读哲学书籍时写的批注和笔记汇编而成的。它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看一本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可以说是没有好好看,如果好好看,总会有些意见的。所以最好在书眉,又叫天头,即书上边空的地方作些眉批。试试看,我觉得这本书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不合适,都可以加上评论。批人家,自己就得用一番心思,这样,对那本书的印象就特别深。认真写批注,可以促使自己在读书时开动脑筋,认真钻研,把握书的主要内容,也可以督促自己动手笔录,记下某些感受、某个思想火花。将来重温此书,还可进行比较,看看当初的认识是否正确。

抄录法。前人的治学经验告诉我们,抄书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效果,二是积累了资料,为日后进一步研究作了准备。但抄录时要注意几点:所抄的书要严格选择,必须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不能见书就抄。要定期将这些资科迸行分类、比较、归纳和提炼。没有分类,纲目不分,就会一团乱麻,日后查阅费时费力不方便;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分不清精华和糟粕,选不出最佳的东西;没有归纳,就会一盘散沙,抓不住要点,总结不出规律;没有提炼,就不能使知识升华,不能在吸收的基础上有所创造,这是四个互相有别、相互衔接的过程。学习上的每一次“盘货”都会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从而有所进步,有所收获,有所创造。对抄录的书籍、资料的内容要多思考、多揣摩,力求悟出一点新道道。如果不思考,做个“抄书公”,对读书也不会有多少好处,仍然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勾画标记法。这是一种边阅读、边勾画标记的阅读方法。第一步是“初读标记”。在读第一遍时,以读为主,同时用一套自己爱用的符号勾画出要点、难点、疑点。第二步是“重读整理”。读完全书后,通过重读整理初读时画的符号,并依据符号复习要点,研读难点,思考疑点。由于读完全书后可以融会贯通地理解,很可能感到先前勾画的难点、疑点已不复存在。经过重读整理,更改符号,便能明显地感到书本由厚变薄,知识已牢记在心。勾画标记要有各种区别意义的符号,并且一以贯之,逐步形成自己惯用的符号系统。惯常采用的勾画标记有:△△△要点;====难点;——疑点;‖重点层次;()重点段落;×××谬误;?重要语病;#待摘录的资料。

读书笔记法。记读书笔记可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帮助记忆;可以积累知识,开阔眼界;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作文水平;可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认真阅读的习惯。读书笔记有多种方式。记符号笔记。如用恰当的符号表示重点词句;表示优美词语、精彩句子;表示分段、分层;表示应特别注意的地方;表示未弄懂的问题等。记摘录笔记。如摘录优美词语、精辟议论和各种知识等。摘录时要忠实原文,注明出处。记提纲笔记。即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对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或某一章节、定理等,进行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话把其内容、要点写出来。这不仅可备忘、备查,而且可训练综合、概括能力。记心得笔记,即写读后感。写时要抓住原文的要点写出自己的看法。索引法,写下有关的论文题目或书名等。在学中可能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看到某些东西感到十分有用,但内容却太多,上述三种笔记法又都不易采用.只要搞好索引,便可顺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