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阅读法
2025年10月13日
探究性阅读法
探究性阅读源于学习中的问题。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要求阅读者面对文本,主动进行阅读实践,同时提出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带着问题深入阅读,并尝试解答,而且还会提出新问题。可以就一篇文章,通过问题设计铺设台阶的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就几篇文章进行比较,开展比较式的研究性学习。可以选择一组文章,围绕一个中心,开展专题性的研究性学习。可以与各项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相关项目的研究性学习。读书是一种融进了自己的感知、想像、理解和探究的能动性行为。会读书者必会生疑。有道是“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疑,可以消除误解,使真义得以从遮蔽中敞亮起来;疑,可以使思维触角深入“三昧”,从而逼近作者,产生共鸣。在读到“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棵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秋夜》)时,一旦用心,必然会生疑:讲究精练的鲁迅为什么要用这单调重复的语言形式呢?这和《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小叫天出场的那一段类乎罗唆的描写,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反复追问探究,定能参悟作者利用“繁笔”的语言张力表达孤独、寂寥的情绪,并使欲赞颂的枣树形象鲜明突出的匠心所在。读书是一种发现性活动。只有透过表层文字,对文章的意义作深层次的开拓,才能见人所未见,感人所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