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法
诗歌是富有音乐性的精致语言、抒情言志的文学样式,我们应根据它的特点,寻求相应的阅读方法。
(1)诵读法。诗歌的语言的抒情色彩浓厚,且富于音韵美、节奏感,因而最适宜于运用诵读法。诵读把死文字变成活音调,创造出一种进入佳境的氛围和契机。诵读把眼、口、耳、脑诸感官都调动起来,其感受自然比“看一下”更为深刻。诵读的过程,是一个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渐渐消化、默默吸收的过程。在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反复诵读几遍,其意便能了然于心。对美文佳句低吟长咏,会觉齿颊留芳。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足见诵读对学习诗歌的重要作用。只有反复朗读,才能熟悉诗的内容,熟悉诗的形式、语言;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分析、鉴赏诗歌。朗读讲究字正腔圆,朗读讲究感情充沛。
(2)连类畅想法。诗是借助于想像来进行创作的,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采用夸张的手法,把现实生活重新组合、加工,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读者读诗就需要展开想像,进行联想、反想、横想、纵想,尤其会连类而想。如当我们诵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佳句时,仿佛看到了静谧的松林、斑驳的月影,听得潺潺的泉声、嗅到醉人的松香,进而就会感受到诗人那种远离尘世闲适自得的情趣。同时,又要注意联想已读过的写明月的诗加以比较,开拓视野。
(3)形象补充法。诗歌的语言精粹、凝练,在抒情言志时往往呈现跳跃性,常常省去某些形象、过程或联接,形虽缺而意连,留下的空白大,供读者联想、补充、进行再创造的余地也就比较大。因此,应在形象描绘的同时,作一些必要的形象补充,进行合乎逻辑的连缀和衔接,把断缺处给以赓续,把不连贯的地方衔接起来,把含蓄的地方显现出来,通过“补充”去揭示诗歌语言的蕴藏。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并没有出现直接的抒情主人公。但是读者却可以去追寻一个隐形的“我”。“由于隐在之'我'在读者心目中的存在,诗中就有了景外景,象外象,一首小诗因此也就成为空纳万象,万象我裁的艺术形式。”我们再看岑参的《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
谣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独向潭上酌,无上林下棋。
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运用散文的读法,我们回觉得该诗前言不搭后语,不知在说什么。诗的开头说:昨天山里有信寄来,说现在正是耕种的时候。那么,按照常理,下文该说要我回去才是,可忽然来个“谣传杜陵叟”,把语气隔断了。接着下说“怪我还山迟”,这又和上文完全脱节。由于受形式的限制,诗的许多中间环节都略去了,结构上呈现大幅度的跳跃,其中的连接部分要靠读者去联想补充。“谣传杜陵叟”,是写信人转说杜陵叟的话。这信大概不是长辈写给岑参的,不便直接怪他迟迟不归来,而借杜陵叟的口来怪他迟迟不回来。“遥传”,说明杜陵叟跟岑参的家不住在一处,隔得相当远。隔得相当远的杜陵叟都怪他迟迟不归来,那么同村的父老和家人怪他迟迟不回家,自然尽在不言中了。因为他不回来,杜陵叟只好“独向潭上酌,无上林下棋”。他不回来,杜陵叟没有喝酒下棋的伴,只好躺在东溪的家门外,对着溪里的鸬鹚感到无聊。从诗中我们我们可以感到,岑参与杜陵叟的关系非同一般,写信人借杜陵叟之口来怪岑参,也含蓄而微妙地表达了写信人、家里人“怪我还山迟”的话外之音。
(4)意境再现法。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说:“写竹者必有成竹在胸,谓意在笔先,然后著墨也。”沈德潜所说的“意”,即诗人创设的意境。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通过一定的意象传达出来。读者读诗就需要展开想像,把静态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动态的立体的景象,进入诗人创造的意境。对诗作中意与景浑、情景交融、情中藏景、景中寄情、以情染景之类的特点,要用心体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