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文章思路理解法
不少文章,结构上都有一条明晰的线索。掌握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用以指导自己阅读文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抓文眼。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不少文章,作者为了清楚地传达主旨,往往在文章的开篇部分用最简练的文字作文眼来统摄全篇或交代线索以贯穿全文。文眼与文章的主体好比鱼网的“纲”和“目”,阅读时,抓住文眼就抓住了“网纲”,千千万万的“网目”就在把握之中了。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喜”即为诗眼,读者领悟时必须顺着“喜”字进行:“知时节”的好雨通人性,在人们需要它时就来了,此为一“喜”;“润物细无声”,惟恐惊扰世人,令人生爱,此为二喜;“云俱黑”,浓云满天,应人之需而下个通透,此为三喜;“红湿”、“花重”使人想像出润物的效果——春花更娇美,春色更怡人,此为四喜。全文不着一个“喜”字,却一处不在写“喜”,诗眼与诗文协调统一。《涉江》开头是“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这是对诗人高洁品质和坚贞不屈的性格特点的充分表现,集中再现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可以说是“文眼”。
(2)理线索。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可以是“物”,可以是“事”,可以是“人”,可以是“情”。理清了线索,就理解了作者的思路,进而理解掌握全文的结构,把握文章的主旨。在记叙文中,成功的小物件的描写必然是作者艺术结晶的产物,它们对理清思路、刻画人物性格和深化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枣核》一文中的枣核,《小桔灯》一文中的小桔灯,《项链》一文中的项链,《羚羊木雕》一文中的羚羊木雕。它们都是作者思维的结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祝福》一文,可把学习的主问题定为: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是一条多么生动多么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线索,认真地咀嚼课文,理解词句,梳理脉络,就找到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在春天没有丈夫的;孟春之时,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暮春之时,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中。大家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作者突出祥林嫂没有春天的悲剧,其中蕴含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从而更加深刻地剖析了封建社会的反动本质。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条“线”,“串”起了人物、情节、内容、形式、语言等等课文内容的“珠”,也“串”起了整个阅读过程。理清线索,从全文看,要善于把握层次结构的特点;从段落看,要深入了解和把握语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从篇章、段落的行文方法看,要善于分析那些具有“组装”意义的语句对显示思路的作用;从表情达意的角度看,则要善于把握住作者贯穿文段之中的情感线索,如读《世间最美的坟墓》可以看出,抒写对托尔斯泰墓“朴素”的敬意,抒写这逼人的“朴素”感人之深沉、感人之强烈,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把握住这条线索就把握住了文章的思路。
(3)审题归纳法。标题可以说是文章的眼睛。从标题中可以大致看出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我们在捕捉文章线索时,可以从题目入手,自己提出几个问题进行思索、分析。如《草船借箭》一文,就课题提出这些问题:谁借箭?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借箭的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将这些问题的答案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全文的主要内容。但必须注意,这种归纳是在深入阅读课文,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
(4)悬念追问法。悬念句,是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或文章中提出问题,点出矛盾或设置疑团的句子。抓住这样的句子,追根寻源,其文思便清晰可见。例如《祝福》一文开篇即制造了一个悬念:在新年之时,祥林嫂死在冰天雪地中,死在喜庆、祝福的鞭炮声中。那么,祥林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她为什么会死在祥和喜气的新年?谁是迫害祥林嫂的元凶?在对悬疑的深思追问中,文章的思路清晰了。
(5)提纲挈领。
文章中常使用提纲挈领句。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开头部分用一组排比句,分别从“品质”、“意志”、“气质”、“胸怀”等方面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热情讴歌,主体部分用三个典型事例顺次展开:“松骨峰战斗”表现“意志”的“坚忍和刚强”;“烈火中救朝鲜儿童”展示“气质”的“淳朴与谦逊”;“防空洞会谈”凸现志愿军战士“胸怀”的“美丽与宽广”。而这三者又无一不在歌颂志愿军战士“品质”的“纯洁与高尚”。文章就是围绕这三句话,从三方面组织材料,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如果掌握了这方面的阅读知识,善于“提纲挈领”,遇到了类似文章或段落,读起来就容易了。
(6)抓序数词。文章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序数词,或是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如“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再次”等。抓住这些序数词带出的句子,再结合文章内容,就有利于提取文章的线索,理出文章的思路。例如读巴甫洛夫《给青年们的一封信》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7)思索对比作用。文章常用对比的方法,表达作者褒贬抑扬之情。抓住这一特点就不难理清文章的思路,归纳主题。如臧克家写的《有的人》,通篇运用对比的手法,从生命的意义、对人民的态度和对功名、荣誉的追求等方面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进行了对比,“刻画了地主、官僚反动阶级人物的卑劣无耻,以反衬无产阶级的代表鲁迅的伟大与崇高。”掌握了这一方法就可举一反三。读《海燕》就会思索,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企鹅、海鸭、海鸥?读《故乡》就会追寻为什么写眼前的中年闰土,还要回忆少年闰土?
(8)揭示象征寓意法。象征法,这是借用具体的物象来表现抽象意义的一种艺术手法,即“托义于物”,如《白杨礼赞》、《海燕》就是运用这种方法。阅读这类文章要首先弄懂被借用的具体事物的外部特征,感受其内在的特质,然后扣住文中揭示这种“特质”的句子或段落,就明白了全文的思路和作者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