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

如果说,探究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它是阅读的升华,指在阅读中有新的发现,提出或解答作品原有内容之外的新问题。创造性阅读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欲望的过程,因而也是令人振奋的阅读活动。接受美学认为,任何作品都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完美的阅读过程绝不是读者的被动接受,而是读者根据自己的情感、思想、知识、阅历和知识储备等,对作品进行理解的过程。从本质上讲,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再创造。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集中在读者身上,尊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打破思维定势框架,从新的角度对事物重新审视,想别人之未想,思别人之未思,提别人之未提。

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中的经典名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时,有学生质疑:把“荷香”比作“歌声”似乎并不最好,若改为“笛声”可能更符合文中所描绘的宁谧的意境。这是一种极具创新特色的“发现”,后来全班同学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来改写这个经典名句。最后从同学们的口中蹦出了一个个鲜活的句子,像“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天外飘来的悠远的钟声似的”;“仿佛摇篮边母亲轻轻的抚拍似的”;“仿佛蒙娜丽莎嘴角绵绵的微笑似的”等等。同学们思如泉涌,沉浸在创造的兴奋中。不难想像,由此产生的成功的喜悦,势必会增强自信心,激发起新的更高的需求。

但是,真理往前多跨出半步则导向了谬误。如果把创造性阅读理解成不顾作品的意义而随心所欲地“自由理解”,则只有“创造”而无“阅读”了。这里的关键在于,“创造”的基础是否离开了“阅读”,即是否抛弃了作者的本意?应该说,读者理解到的意义与作品本身的意义是不完全等同的,前者属于作者自己而后者既包括文本自身意义也包括读者的“前理解”。也就是说,作品的意义(含义)与读者理解到的意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区别——因为加进了读者的前理解,但绝不是与原作无关——因为毕竟是对作品的理解。如果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共同创造”,则是科学的,因为这种“创造”的前提是肯定作品有自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