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法

文言文阅读法

⒈把握文意法。

文意的理解与分析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主要在实词、虚词和句式。

第一,实词。掌握实词重在积累,积累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借助与实词相关的知识来分类整理常见实词便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这里所说的“知识”指的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把常见实词按其自身特点分别纳入上述知识框架中,便于有规律地掌握。例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中的“反”通“返”,“反”字可纳入通假字系列来掌握。有些多义词可以通过梳理其本义和引申义来掌握,如:理,本义是治玉,引申为①治理,“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张衡传》);②整理,“当窗理云鬓”(《木兰诗》);③纹理,“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活板》);④道理,“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始速祸焉”(《六国论》)中“速”当“招致”讲,不当“迅速”讲,“速”字可纳入古今异义一类来掌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促织》)中“高”是使动用法,使其直高,“高”字可纳入词类活用一类来掌握。实词词义常常是一词多义,需要依据上下文确定其含义,需结合文意来推敲词义。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鹊楼》中的“更上一层楼”,杜甫《绝句》中的“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上”都含由低处到高处的意思。而李白的《静夜思》中“疑是地上霜”,杨万里《小池》中的“早有蜻蜓立上头”的“上”字,均表示在某种事物范围之内的意思。要依据语境分析,正确理解词义和诗文。

第二,虚词。文言文中的虚词,数量远不如实词多,但使用频率却相当高,用法也相当复杂。掌握虚词应从如下方面入手:课程标准规定的虚词,应该结合例句归纳其基本用法,可以考虑用表格的形式对各个虚词的词性、用法、意义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对重点的常用多义多用虚词作一番全面而有系统的梳理,先根据词性再根据用法分类。比如,“以”字先根据词性分为连词、介词、动词等几大类,再根据用法分为并列连词、修饰连词等。对多义多用的虚词,尤其要有整体意识和语境意识,要特别注意把握文言虚词在某些语境中“虚词不虚”的特点。还应该考虑虚词同义词的收集整理,如“哉”、“夫”常用来表示感叹;也、矣、焉、耳常用在直陈句里;乎、与、邪常用来表示疑问等。

第三,文言句式。读懂文言文要认识和把握文言句式。文言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对这些句式重在掌握它们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不必抽象地记忆术语。

⒉反复朗读法。

学好一篇文言文,不仅弄懂字面的意思,了解其主要内容,还必须“入境”才成。熟读是前人学习文言文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好书不厌百回读”,反复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积累词汇,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文言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在朗读或吟诵时,要边读边进行联想或想像,增强对诗文内容的体验,领略诗文的内容美、语言美。读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不能读破句,读破句就会破坏文言文的音韵美。如: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前句就把句子读破了,“寓形宇内”是“寓形于宇内”的省略,可以整体连读,也可以读成“寓形/宇内”,但读成“寓形宇/内”就不合文言习惯。后一句的读法就符合文言文的诵读习惯。

⒊古诗文背诵法。

背诵,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短文章全篇背,长文章背两三个精彩的段落。背诵能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能加快消化知识的速度。背诵又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增强语感的手段。老一辈学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如郭沫若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就象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著名学者程千帆也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①背诵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理解和诵读结合起来。某些文章的写作特点,也是指导学生吟诵和背诵的极好条件。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21句,每句末尾都用了一个语气词“也”,借以抒发深沉的感情。在大致理解文句的基础上反复吟诵,背诵只是其自然而然的结果,是水到渠成。具体的背诵方法有多种。

循思路背诵。按照提纲背诵,其实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可按“说明集会的时间、地点和盛况——描写兰亭的周围环境——感叹盛事不常、人生有限——叙事作序缘起”的提纲背诵。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寻求不同的背诵思路。记叙性文章,可按事情发展的过程或抓住关键性的词语进行背诵。如学习蒲松龄的《狼》,可先按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发展顺序进行背诵。说明性文章可按上下左右、内外远近、先后主次等说明层次来记忆。如《核舟记》,背诵时先记下“王叔远-舟首尾-船头-船尾-船背-通计”几个表顺序的词语,然后加以补充。议论文可抓论点、论据或中心句来记忆。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背诵时注意先提论点,后找论据,论证顺序要分明,先论地利胜天时,再论人和是核心,最后总结得论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样背起来就快捷的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设情景背诵。巧妙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设置生动形象的场景,通过直观画面来背诵。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李清照的《如梦令》、李白的《望天门山》等等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根据直观形象的画面所描绘的次序识记背诵。当然,借助联想想象中的画面来背诵古诗文,也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常用方法。

抓中心句背诵。许多课文,每段都有中心句。背诵时只要抓住中心句,就能围绕中心句快速背诵。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三句皆为三段的总起句,也是中心句,下文便是对此中情形下洞庭湖景色的描绘。明确了该点,背诵是就会思路清晰、效率高。

分层背诵。一般说来,较长的文章,采用“分层法”,即先理清文章的思路,列出结构提纲,按提纲的顺序,分层背诵。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材料的两头容易记住(“初始效应”、“时近效应”),中间容易遗忘(“中远效应”)。分层法,恰好利用了这三种效应的特点,把一篇文章分成若干个层次,这就形成了若干个“两头”,这样诵读起来,就显得容易多了。如《廉破颇与蔺相如列传》全文长达21段,硬背有一定难度。在训练时,指导学生把它分成“简介身份与地位”、“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四个部分,逐层诵读,各个击破,学生在诵读时就轻松多了。

配乐曲背诵。对一些抒情性美文,可打破思维定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用自己喜欢的乐曲为这类课文配乐。可用歌曲《读书郎》的曲调唱刘禹锡的《陋事铭》、周敦颐的《爱莲说》等课文;可用歌曲《生日歌》的曲调唱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陆游的《游山西村》等课文。

用对比背诵。有的课文的内容和写法对比十分鲜明,遇到这样的课文,就可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背诵。如《口技》,可用抓“少顷、既而、是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的方法来背诵,还可按“静-动-静-动-静”的对比进行背诵。

借表演背诵。古诗文大都是由一些抽象的难以记忆的文字组成,如果把这些抽象的文字辅以形象编码,记忆的速度就会加快,巩固记忆的效果也就会更好。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动作的表演,变单纯记忆为动作记忆,这就拓宽了记忆的途径,背诵的速度加快了,记忆持续的时间也更长久。如《劝学》的第三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段文字,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加以表现:思(手托下颚作沉思状),学(作写字状),跂而望(提起脚跟作观望状),登高(登上讲台),登高而招(上讲台作招手状),顺风而呼(以置口前作呼喊状),假舆马(驾车举鞭打马状),假舟楫(两手划水状)。经过以上动作的表演,刺激了感官,激活了记忆细胞,很快就能背会了。

分类别背诵。对头绪多的材料,采用“分类法”,即按同类相属、异类相别的原则,对诵读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然后诵读。例如,诵读《论语十则》时,可先把这十则语录按内容分为治学态度、志向、节操等类别,把同一性质的内容放在一起诵读,所花的气力就小得多了。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复习课。在复习背诵时,可按作者归类背诵,如背诵有关李白的诗;也可按朝代归类背诵,如背诵“北朝民歌”;还可按诗中描写的景物归类背诵,如背诵以花、月、风为描写对象的诗词等等。

⒋知人论世法。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知人论世”还应包括了解作者的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趣味,这就形成不同的风格,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柔美婉丽等,熟知作家气质、作品风格有利于对主旨的理解;而思想观点、艺术见解、艺术风格相同或相近的作家所形成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体就是流派。

文言文的五步阅读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二者应是有机的统一,而且“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从根本上讲,文言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因此,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探究或创造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程序化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五步阅读法。

一、预读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具体做法是:(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2)根据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3)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4)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5)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二、抄读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做法是:(1)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2)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3)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4)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5)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童点和难点。

三、解读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具体做法是:(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3)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4)课堂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

四、品读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具体做法是:(1)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2)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3)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

五、诵读其主要目标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具体做法是:(1)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2)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3)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4)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5)指导写作读后感想或思想评论,以求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