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法
一、分辨文章的类型。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其中心思想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叙述描写表现出来的。要会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描写的分析,了解人物的思想品德及文章的中心思想。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其中心思想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通过对事件经过的叙述、描写表现出来。这类文章大多要交代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要能通过分析事情的经过,揭示事情的意义。
二、要把握记叙的要素
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一般都要包含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篇记叙文,对这六个要素都务必写明,在有的文章中,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就不必非写出来。也就是说:有些要素虽然没有写明,文章中也已经具备了。
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才能由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宗旨。
那么,怎样把握时间和地点要素呢?
1、连续的时间和地点要注意整体过程,找出这些时地间的内在联系。
2、注意背景知识,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怎样把握人物要素呢?
一般的记叙文,内容比较单一,人物要素容易把握。但在复杂的记叙文中,作者着墨较多的往往不止一个。分析人物要素就显得比较困难。其方法是:
1、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
2、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在阅读时,理清线索,抓住全文梗概,细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特意去写这一人物,为什么要安排另外的人物等。
怎样把握事件要素呢?
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记叙文的基础。但是,仅仅了解了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并不能说是把握住了事件这个基本要素。真正地把握还包括挖掘事件的意义,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
具体方法是:分析文章的选材与材料的详略安排情况,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倾向。也就是,看看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事来写,为什么对此详写对彼略写,这件事表现了什么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并非写了一件事,而是写了多件事。对于这类文章可采用:光概括每一件事的内容及倾向,然后事事相连,看看总体上写了那些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总之,记叙文的各个要素在文中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彼此间又有着密切联系。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这种联系,防止片面、孤立地分析某个要素而忽视其它。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记叙要素应当与对主题的理解结合起来。
三、理清读物的线索。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理清了线索,文章的段落、层次就好掌握了。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如《小麻雀》一文以小麻雀为线索;有的以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还有的以感情为线索等。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也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如《藤野先生》一文的明线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怀念、,暗线则是鲁迅先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四、把握记叙的顺序。记叙是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把握了记叙的顺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条理和层次,便于把握全文的结构和中心了。记叙文的顺序较常见的,一是以时间为序,或正序或倒序,其中也常有插叙和补叙。例如:《回忆我的母亲》全文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勤劳的一生,紧扣母亲的特点选材,全篇章法清楚,结构严谨。二是以事理为序,按某一思想的发展程序,或按不同关系分类描述,或选取若干侧面逐一叙述。如《琐忆》前一部分所谈的内容为“俯首甘为孺子牛”,后一部分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以人物的两个不同侧面为序表现出鲁迅平易近人、爱憎分明的人格特点。还有的记叙文综合运用时间顺序和事理顺序。所有这些记叙顺序虽然变化无穷,但只要按上述类别去分析,顺序是可以把握的。
五、分析多种表现手法。记叙文除以记叙为主外,还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描写还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要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叙述:记叙、述说人物的活动和事情的经过,把人物和事情的基本情况交代清楚。描写:对人、事、物、景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使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觉。叙述和描写常常结合起来使用,阅读时注意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会起很大作用。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往往是为了揭示人或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总之,分析多种表现手法,主要看作者是怎样把多种表达方式巧妙结合,熔于一炉,恰到好处地运用的。
六、分析语言的运用。注意分析语言的特色,既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得到欣赏之乐,还可学习语言,有利于写好文章。揣摩文中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要从记叙文的特点出发,不能脱离其语言环境。记叙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可以从词语、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去品味揣摩。魏巍的《我的老师》中假装发怒一节,教鞭“好像要落下来”,“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加点词语的运用,刻画出了蔡老师的温柔、美丽及对学生的亲切、挚爱。文中又写“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不由得”是不知不觉,无意识的,由不得自己的一种情状,它反映了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可爱和美好的,即使是写字这样微不足道的举动,在孩子眼里也是非常的神圣。“默默地”不仅点明了孩子们的全神贯注,而且凸现出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心理。“急于”更是写出了他们对老师的信任与崇拜,恨不得自己也马上成为“她”。这些朴素的语言表现出了孩子们对老师的无限依恋与爱戴。
七、要理解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使文章文情并茂,所记叙的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所写事件细致生动,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阅读记叙文,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是我们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1、描写:描写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形象鲜明的印象。一篇记叙文如果不加区别地处处都开展描写,读者的印象就反而模糊了,因此,描写是有重点的。文章描写的重点,总是那些最能表现作品思想感情的地方,起着烘托中心思想的作用。我们在阅读这些章节时,不能只着意于作者所运用的词语和技巧,还必须通过这些描写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感情。
2、议论和抒情
在记叙文中,议论和抒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对所叙述的对象的见解或判断、态度和感情,都直接以议论或抒情的方式表达出来。阅读这种类型的记叙文,必须把握住两点:一是议论和抒情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是对记叙的材料意蕴的概括和情感的升华,是水到渠成之笔而不是空谷回旋之风;二是议论和抒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倾向,透露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阅读时认真领会作者的议论、抒情部分,是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一条途径。
总而言之,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阅读分析时应避免割裂,力求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同时,还应指出记叙文的主要表现方式是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毕竟处于从属的地位,这些手法与记叙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为表现文章内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