⒉文章中心理解法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反映了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概括中心思想,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认真读书和思考的习惯,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受到陶冶和教育。概括中心思想主要有以下方法。
(1)研究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好的作品是很注重提炼题目的,阅读时,抓住题目进行分析就能迅速捕捉到文章的主旨。有的标题,比如《反对自由主义》、《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父子情》等,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意思最精练的概括。有的标题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主旨,但为我们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指明了方向。如《丧钟为谁而鸣》,答案就是中心思想。与中心思想无直接关系的标题,也可作为概括中心思想的出发点。有的揭示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方法间接揭示主题,如《硕鼠》、《白杨礼赞》、《摆渡》、《药》等。有的指示取材范围或重点题材,如《我的老师》指示主要人物,《登泰山记》指示主要事件,《紫藤罗瀑布》指示主要事物,《师说》指示主要论题,《绿》点明了描写对象等。有的指示对表现主题有特殊意义的因素,如《挥手之间》指示时间,《荷花淀》指示地点,《在北大百年校庆上的讲话》指示场合,《祝福》指示环境气氛,《项链》指示物品等。有些标题兼有几种作用,如《孔雀东南飞》有起兴的作用并渲染气氛,《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指示人物和环境,《工之侨献琴》指示人物和事件,《为了忘却的纪念》指示情绪和目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指示内容和目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示地点、时间和物品等。
(2)段意综合。若没有主旨句,可综合各段大意。这种综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概括和抽象。如《师说》,第一部分写古之师道,第二部分写今之师风,第三部分写人无常师。中心思想就是:用对比的方法论述师道的重要和师道的标准。
(3)揭示材料寓意。即从文章的主要材料中抽象出基本观点。许多文章特别是记叙类文章的观点,都是隐含在主要材料中,而没有直接的说出来。在概括中心思想时,必须首先辨认哪些是最主要的材料,并从中抽取出最基本的观点。如《鸿门宴》,第一部分写会前形势,第二部分写会上的斗争,第三部分写会后情况。其中最主要的材料是会上的斗争。中心思想是:通过鸿门宴上的斗争,表现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的和成败的根本原因。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第二部分写邹忌劝齐王纳谏,第三部分写纳谏的效果。主要材料是第二部分。中心思想是:通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说明虚心接受批评意见的重要性。
(4)思考弦外之音。例如《过秦论》,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其真正用意是借“仁义不施”致使秦亡的历史教训,劝谏西汉统治者以史为鉴,施行仁政,又如杜牧的《泊秦淮》,诗的表面像是在谴责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实际上诗人批判的矛头是指向酒楼点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
(5)抓住主旨语句。主旨语句直接揭示作品的中心意思,具有极大的概括力。例如《琐忆》一文中有这么两句:“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这两句是全文的主旨句,可依据这两句,从鲁迅对敌人的憎、对人民的爱两个方面来概括全文的中心意思。再如《孔乙己》的第九节:“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概括力很强,它揭示了小说主人公孔乙己的不幸命运,反映了社会对不幸人的冷淡——除了随便取笑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关心。从而点明了小说的主题。主旨句,有的完整,有的不够完整,阅读时要留心区分。关键句主要是指构成或标示答案内容的重要句子。关键句在论说性文字中往往指作论点或分论点的论断性句子,在记叙性文字中往往指议论、抒情类的句子,而在其他各种文体中往往指过渡句等。
(6)分析主要的人和事。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概括中心意思时侧重抓人物形象。例如阅读《祝福》,留意祥林嫂从初来鲁镇的“两颊却还是红的”,到后来“仿佛是木刻似的”变化,到最后悲惨地死去,就可以知道《祝福》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精神摧残,揭示了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分析事件蕴含的本质意义。记叙性文章常可借助其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来抓中心。
(7)关注篇章首尾。文章的开头往往开篇点题或领起全篇,结尾往往要收束全文。如果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特点,就有助于准确理解全文,把握文章主旨。有些文章的头尾提示或隐含中心意思。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一句话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是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8)联系作品背景。作品是社会的反映,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作品,只有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异同,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意思。例如《装在套中的人》,反映的是19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当时,工人运动逐渐展开,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反动的沙皇政府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极力维护沙皇帝国的统治,仇视一切新鲜事物。了解了这个背景,就能够明白,小说正是通过对别里科夫这个卫道士形象的塑造,无情地鞭挞了因循守旧、害怕变革、自觉维护专制制度的旧势力在崩溃和瓦解前的垂死挣扎。要了解有关资料,包括作者生平、写作缘起、时代背景、社会影响等,它们是理解课文的基础。
另外,充分重视作者用来强调信息的各种方式,也有利于主旨的快速归纳。如:注意段落之间转折和联系的标志;注意在“综上所述”“总而言之”之后所作的简短概括;注意展示信息要点的小标题,突出重点的着重号、黑体字等。
在进行篇章理解时,应有一个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由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到整体这样反复的研究过程。即从了解词句入手,划分层次段落,概括中心思想;又从中心出发,了解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