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意理解法
句是重要的语言单位,由句组成段,进而组成文章。阅读现代文,想充分理解段和文章,就要把握好文中的语句。尤其是表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内涵丰富的句子、作用较大的句子、结构复杂的句子、意在言外的句子等等。理解语句有以下的方法。
⒈从句子结构入手理解句意。
理解语句的直接方法就是从其本身的结构入手。单句,尤其是复杂单句,分析其主干,抓住主干理解句子;复句,分清层次关系,抓住关键词语,尤其是表因果、递进和转折的关键词语,是理解句子的重点所在。从句子结构入手,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例如,对《纪念刘和珍君》中的长句“至于这一回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的理解,先找出主干:“事实为明证”。再看“主干”前的修饰限制成分:什么是“事实”?“这一回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这一“事实”是什么的“明证”?是“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找出句子的主干,对句子有了基本的理解;进一步认识“主干”的修饰限制成分,则领悟到作者对中国女子高贵品质的赞美及烈士死难的意义。
⒉从句子的修饰语入手理解句意。
一些运用了比喻、排比、比拟等修辞手法的句式的学习,需结合具体的句子,从理解修辞作用入手,探求句子的意义。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运用拟人,既表现了油蛉、蟋蟀鸣声悦耳的特点,又表达出作者儿时在百草园生活时欢乐愉快的心情。又如“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故乡》)这里利用多义的“路”的寓意,含蓄地指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⒊从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入手理解句意。
关键语句往往在文章中或语段中起关键作用,要理解它,必须注意它在文章中处于什么地位,起到什么作用,进而理解其意义。象提纲挈领的句子、承上启下的句子以及概括总结的末句等。就要考虑它在文章中的地位作用。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总起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找,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小结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相关信息,无论总起还是小结,关键要看句子“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辖区内寻找答案。
⒋从理解词义入手理解句意。
每一个词在句子中都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因此,确切地理解词义才能较好地理解句义。如《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两个句子的理解:①“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②“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句①“迂”与方孝孺联系在一起,包含着“耿直”“不趋利避害”“不见风使舵”之义。句②“迂”有“传统”守旧等含义。理解了这两个词语,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就很清楚了:这两个句子写出了柔石刚毅、正直、认真、单纯的可爱性格。
⒌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
一个句子虽然能够完整地表达意思,但是段落中的每个句子却不是孤立的,每个句子均有语境,必须联系语境理解句意。句子所处的语境,不仅指句子的上下文,而且也涉及段落和篇章。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比较难懂的句子。对于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更要深刻理解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在全文和段篇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和中心。对这种句子的理解,特别注意其所处的语言环境,抓住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另外还可以结合中心思想来理解句意,中心思想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与中心思想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还可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反映的内容、作者写作的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着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的作用;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作为例证出现,证明论点;说明文中的描写,或再现对象特征,或以文艺性笔调点染作品使之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