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医学模式下医生关注中心不同
模式(model)是指在某一领域中科学地指导人们观察、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在医学科学发展、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观察和解决医学领域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其核心是拥有什么样的医学观。医学模式随着一定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及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创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高度概括了医学的本质,指明了医学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医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医学实践的主攻方向等,也指导着卫生管理政策、策略、医疗服务模式等。纵观历史,医学大约经历了以下的模式历程: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前4种归为传统医学模式范畴,后一种称为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事业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是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的转变就是指这两种模式间的更新变化。受医学模式转变的影响,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生关注的中心也在转移变化,生物医学模式关注的中心是疾病,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关注的中心是人。
一、生物医学模式——以疾病为中心
(一)生物医学模式的内涵及其关注中心
1.生物医学模式的内涵
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此模式将人看成是由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组成的生物人,疾病是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等的结构异常、代谢失调、功能紊乱,每种疾病必然都可以确定出生物或物理的特定病因,一旦确定病因,就可以采取物理、化学和(或)生物的方法来治疗疾病。
2.生物医学模式关注的中心
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医学观影响下,医疗实践总是从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学特性上进行思考,在认识疾病、预防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关注的中心是疾病,当个体发生疾病时,医生利用实验室及解剖学来确定疾病的来源,试图在器官、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寻找形态或生物化学上的变化,并采用手术、药物、理疗等方法使损伤恢复、功能协调。该模式将疾病的发生、发展视为单纯的、独立于社会行为的实体,并没有关注病人的心理情绪因素和病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二)生物医学模式的成就及缺陷
1.生物医学模式的成就
生物医学模式使自然古老的医术变成了一门真正的科学。
(1)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和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受生物医学模式病因观的影响,法国化学家和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1822—1895年)通过实验证明发酵和传染病由微菌引起,并由此发明了狂犬病和炭疽的疫苗,奠定了实验研究的基础,是医学走向科学的里程碑。在此理论指导下医学家们相继发明了预防各种传染病的疫苗,控制和消灭了天花、鼠疫、霍乱、结核等多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1929年弗莱明发现了抗生素——青霉素,治愈了许多致命的疾病,并控制了许多尚不能治愈的疾病。
(2)奠定了实验研究的基础
该模式指导临床医疗实践借助实验室检查、细胞病理学、解剖学等手段对疾病进行病因病理分析,力求明确诊断,对症治疗,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极大地促进了对人体结构和生理、病理过程的深入研究。
(3)外科学三大难题被攻克
生物医学的不断完善,将麻醉药品、无菌技术操作及抗生素应用到外科领域,疼痛、感染、失血三大难题被攻克,极大地降低了手术感染率,提高了治愈率,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4)统治医学体系数百年,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大发展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生物基因遗传技术、器官移植与生殖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外科微创和无创技术、放化疗技术等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使医学技术在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得到了长足进步,为预防和治疗疾病、减轻病人痛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2.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
(1)形成的思维定式不能全面把握医学科学的辩证发展过程
生物医学模式引导医学领域形成了以疾病为中心的思维定式,医生们在诊断、治疗疾病时总习惯于从人的生物学特性方面认识健康和疾病。长此以往,医务人员养成了孤立、片面地考虑问题的习惯,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总是局限在这个范围中,而对引起就诊者症状、体征的心理社会因素不予关注和评价,如截肢术后病人再融入社会困难、生命和生存质量下降等主观感受和需求就被忽略,由于诊疗过程的机械化和失人性化,病人的需求和期望难以得到满足,使得医患关系疏远,病人依从性降低。
在生物医学模式医学观引导下,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临床思维、卫生管理决策、医疗服务模式等都只是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框架内兜圈子,不能全面地把握事物本身的辩证发展过程。
(2)忽略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与疾病中的作用
医学是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科学。1990年WHO关于健康的定义“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4个方面都健全”才算健康。很明显,人是否健康或患有疾病,不仅要考虑其生物学因素,还应考虑心理、社会因素。20世纪50年代以来,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缺乏症等得到有效控制,而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精神疾病、各类事故和由自杀、吸毒、酗酒及营养过度引发的各种疾病等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对这些疾病单纯用生物医学模式预防、诊断和治疗,已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医学家们终于注意到生物医学模式的最大缺陷,那就是将疾病从病人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分离出来,忽略了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3)难以适应社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需求
由于疾病谱、死因顺位的改变、人类健康需求的提高,人们开始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对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肿瘤、心血管疾病等慢性非感染性疾病。一方面是医学的不断进步,如人类基因组学和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第一种预防癌症的疫苗——宫颈癌疫苗的发明、人造器官和器官移植技术不断成熟、分子生物技术及生物医学工程将成为主导技术等;另一方面,与心理社会因素、行为方式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不仅没有明显下降,反而呈上升趋势,成为人类健康的突出问题。心理和社会压力便成为疾病的主要原因。显然,生物医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和医学科学的需求。
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人为中心
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教授恩格尔在《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中提出,在科学上当一个模式不能解释所有的资料时,就要修改或者摒弃这种模式,指出“疾病完全以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的生物学变量来解释,在它的框架里没有给疾病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面留有余地”。恩格尔提出“为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环境及由社会设计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由此诞生了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内涵及其关注中心
1.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
将人看成是由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组成的整体人,医学科学应从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水平来全面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既把疾病的发生发展看作是一种生物学状态的变化,又看作是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的变化。医学研究和实践应以人为本、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以此来指导医学研究方向、医疗服务模式、国家卫生政策等,满足社会发展及公众对健康的需求。
2.现代医学模式的关注中心
现代医学模式关注的中心是人,是人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生存质量。将疾病视为病人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认为病人的需求和期望与生理疾病同等重要,防治疾病、增进健康需要采取生物、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的综合措施。
(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肯定了生物医学的价值,确立了心理、社会因素的重要地位
生物医学模式奠定了试验研究的基础,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否定而是延续,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放在健康和疾病进程中的同等地位,也是医学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
2.立体地探索了整体健康观
要想达到真正的健康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全很难,一个人从生到死健康与疾病永远是动态的、相对的或共存的,张海迪躯体残疾但心理健康,某些犯罪者身体健康却心理扭曲。医学服务在解除疾病痛苦的同时,也注重亚健康状态的预防、心理疾病的治疗、对不治之症的照料、避免早死和追求安详死亡等,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健康的需求。
3.阐明了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因素等。
4.拓展了医学研究的思路和医学实践的范畴
从治疗到三级预防策略和保健、从技术(解除疾病痛苦)到社会心理干预(帮助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满足病人心理社会需求和期望)、从医院到社区家庭照顾、从医学人才培养到医学教育改革、从关注中心的转移到医务人员角色功能的转变等,医学研究和实践的内容、方向、卫生服务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