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医护人文素养的途径

第三节 提升医护人文素养的途径

医护人文素养的提升方法与途径很多,以下将主要从在校医护学生及在职医护人员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完善在校医护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一)学习现代人文知识

在校医护大学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和希望,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学校应转变观念,明确人文素养的提升对医护学生本身、卫生事业发展、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制度上明确加强医护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4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里的“文化素质”就包括人文素质。因此,各医学院校应将医护人文素质教育提上重要议程,应在课程设置上实施核心课程计划,包括文学、礼仪文化、艺术、社会分析、医护沟通、道德推理、现代科学等,使之与医护主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从而为医护生提升人文素质奠定坚实基础。

(二)学习历史文化及国学相关知识

注意在人文教育中灌输传统文化,将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在校医护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中。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而新时代的医护学生,是否学习和掌握这些传统的文化知识,对他们自身素养的提升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核心为“仁”学,表现为尊生、爱人、重义、轻利等。《黄帝内经·素问》有“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论述。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则更进一步强调:“人命至贵,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并将自己的医著都冠以“千金”两字。这说明自古我国医者都将尊重生命、关爱患者融入到医护行为中。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优良的传统习俗对在校医护学生加强人文素养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开设国学选修课,开展国学相关知识竞赛,营造浓厚的国学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学习人文礼仪技能

在学习中要不断加强人文礼仪学习,对人文社会科学进行正规、系统、经常性的学习,加深对人文精神的了解和崇尚。从“八心”出发,为医护生制订科学的、具有人文色彩的培训计划和成长目标,进一步促进医护人员的科学、全面发展,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在日常的人文礼仪教育和学习中,以下几点应高度重视:①深化理论教学,将课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医护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展现自我,形成个性自我完善的氛围。给学生营造各种自我展示的舞台,如定期开展礼仪大赛或形象天使等评选活动,让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有充分的自我展现机会,以此营造争当人文礼仪模范的氛围。另外,鼓励各个班级积极成立护士礼仪队,自行设计和编排礼仪表演节目。既丰富医护学生在校生活,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有效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②规范实践内容,统一编排精细化动作。礼仪动作要求目标明确、步骤清晰,并按照细则要求演练,使教学内容简单明了、规范易学。通过规范化训练后,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纠正平时养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同时,无论是实践课还是理论课的拓展,通过开展与临床岗位相结合的案例分析及讨论,将人文礼仪及人文关怀渗透到具体工作当中,使人文礼仪教学立体化、生动化、情景化、动态化、形象化,最终达到学生爱学、老师易教、临床好用的目标。③改革考核方法,让医护学生充分展现自我。考核方法一般分为两种:一是护理礼仪卷面考核,主要是考查医护学生对礼仪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二是实践考核,重点考查医护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结业成绩应由医护学生平时表现和总体效果演示成绩组成。

(四)提高日常人文修养

医疗卫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医保、医药、医疗紧密相关,在这个复杂系统中,影响医疗护理的因素,当代医护学生都应充分了解和掌握,以提升其素养。同时,医疗卫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作为医护学生,了解民情、了解民生应该是重要的课程。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调查研究,掌握国情和地区实际情况,了解百姓对医疗卫生事业需求和愿望。积极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如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等,使医护学生切身感受人文素养在医疗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提升人文素养的紧迫性;还可以组织贫困地区见习、支教、送一些日常药品等,甚至开展风景名胜旅游、瞻仰革命遗址等各种有益于提升素养和情操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五)建设人文校园文化

医学院校的人文校园应包括学校以及临床教学基地,要在校园师生中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特别是教师要率先垂范,形成老师关爱学生、教师关爱教师、学生关爱教师的良好氛围,让医护学生无论在校园和临床教学中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人文的气息,对人的关爱,在潜移默化和人文环境的熏陶中将知识内化于学生的内在个性心理品质和气质,同时外化为学生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加强在职医护人员人文素质教育

(一)加强人文知识学习

与在校医护学生一样,在职医护人员的人文知识学习必不可少,熟悉和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识是当代医护人员具备人文素养的最基本条件。医学作为生命科学,目前对生命及疾病的研究仍是很有限的,虽然当前医护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及生活压力较大,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仍要加强继续学习,要切实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断学习医学基础、临床知识和技能以及医学人文知识,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开展“以病人为中心”医护实践中游刃有余。

(二)树立人文精神

医护人员还应具备向病人无私奉献的人文精神。首先,要鼓励广大医护人员学习南丁格尔精神,深刻领会她放弃优越的贵族生活而奔赴战场救死扶伤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向医疗行业及其他行业的先进模范学习,培养他们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热爱之情,从而对患者发自内心给予人文关怀。其次,面对市场经济的各种积极和消极影响,医护人员要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要消除市场经济金钱至上、认钱不认人的消极影响,把市场经济好的一面理解好、利用好,如市场经济宣扬满足人的正当需要,我们应该把理念运用到医护实践中,使其促进人文精神的发扬光大。

(三)营造人文氛围

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是有效开展人文教育和实施人文关怀的必要条件。医院要营造这样的氛围,鼓励医护人员在医护实践中运用人文知识及人文理念开展工作,时刻注重同事间及医患间人文关怀。一是医护人员应把理性学习和感性体验相结合,从平时做起,从每个细节做起,不仅要关注疾病的治疗,更要关心病人的生活及情感、关注病人的体验,让患者切身感受到医护人员对他们的人文关怀。二是可以建立激励机制,细化医护人员人文素养及人文关怀工作要求,加强日常监督和管理,并纳入个人和科室绩效考核,从而有效推进医护人员及科室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及人文工作的开展。同时,还可在工作例会中开展人文关怀工作心得总结,促进同事间的相互学习与提高。

(四)培养人文素养

面对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患者和家属要求的不断提升,如何培养医护人员人文素养已成为学者和实践者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广大医护人员首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医护知识、技能及人文素养要齐头并进,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理念。同时,医护人员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应用,在医患关系不够和谐的今天,更要重视学习法律知识,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各项医疗、护理业务,规范医疗行为,从而保护自己,并更好地保护患者。其次,要全方位提升自身素养,应加强高尚情操的打造,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和行为,工作和生活中随时表现出爱心、信心和责任心,以自己的高尚情操影响周围的人们,包括那些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和家属,从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总之,在医学科学飞速发展而医患关系不够和谐的今天,如何提升医护人文素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已成为当今医学教育及医学实践的重要课题,而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长期的努力,只有将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工作渗透到在校及在职继续教育的各个环节,才能够造就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有爱心的高素质医护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