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中心照顾的基本点
一、进入病人的世界
病人不单纯是疾病的载体,还有着复杂的生理、心理、社会背景,其所患疾病与其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在询问病史及病历中不应只有关于疾病的记载,还应有关于病人心理社会方面问题的描述。医生要培养“共情”能力,尊重病人,真诚对待病人,以朋友或合作伙伴的关系了解疾病及病人。真正进入病人世界需要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一)树立整体观——人是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整体人
1.人的自然属性和微观世界
人是由自然物质(如水、蛋白质、脂肪等)组成的细胞、组织、器官构成的生物人,各组织器官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维持着机体内部的平衡稳定。组成人体的自然物质及其之间的平衡协调构成了人的微观世界(micro-world),是可用科学验证的方法加以研究、量化和精确测定的。
2.人的社会属性和宏观世界
每个人都是在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中生长发育并生存着的,其生长发育、心路历程、健康和疾病与其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社会环境包括家庭背景、学校教育、医疗条件、宗教信仰、社会关系、国家政治等,人同时又是具有复杂情感及丰富内心世界的高等动物,人的心路历程如精神情绪、价值观、世界观等无一不受到身体自身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特定的背景和关系构成了人的宏观世界(macro-world)。宏观世界牵涉到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诸多研究范畴,是复杂多变的、立体多元的、难以量化的世界。
3.人是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综合体
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人处于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交点,凡与个体存在相关联的任何变化都会对人的健康产生重大影响。人类的生存具有共同的自然属性和社会性规律,但作为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结合的个体存在的人又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见图2-1。

(二)了解病人的角色及角色行为
1.病人的角色
角色是人们在现实生活的社会位置,具有相应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
①病人可减免正常的社会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任何人因病都可减免其要承担的职责义务,减免的程度取决于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②病人对自己陷于疾病状态是没有责任的。患病状态是病人自己不能控制的,不能责怪病人,如“你为什么没有及时就诊?”病人需要照顾,有权利得到医生的帮助。③病人有治好疾病的义务。每个病人都有使自己痊愈的愿望,病人有配合治疗护理使自己恢复健康的责任。④病人应主动寻求专业技术上的帮助。通常应找专业医生诊治,并在恢复健康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亲友帮助。医生应根据其个性特征,设法调动其抵抗疾病的积极性。
2.角色行为
患病后的行为反应因个人经历、个性特征、所处的时间地点不同,表现因人而异。
二、注重研究病人范畴
全科医疗负责健康时期、疾病早期乃至经专科诊疗后无法治愈的各种病患的长期照顾,其关注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病,无论其服务对象有无疾病或病患,全科医疗都要为其提供令人满意的健康照顾,故其病人范畴较之专科医疗更为广泛。
(一)强调“疾病”“病患”和“患病”同样重要
1.疾病(disease)
指可以确定的人体生物学上的异常,可通过体格检查、化验、病理解剖或其他特殊检查找到依据。
2.病患(illness)
指个体的自我感觉和判断有病,有时还会出现严重的自觉症状,可能确实有病,也可能仅仅是一种精神、心理障碍或社会适应方面的失调。
3.患病(sickness)
是一种社会地位或状态被确认,即他人或社会知道此人现处于不健康状态,需要社会的承认,需要休息,需要帮助和照顾。
“疾病”“病患”和“患病”可能单独出现,也可以同时出现或交替出现。在全科医疗中,不仅关注“疾病”,更要关注“病患”或“患病”,即关注的中心是人,贯彻执行的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照顾的服务模式,“疾病”“病患”和“患病”同样重要。
(二)全科医生应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思维方式看待病人
全科医师应用眼睛检查病人身体上可能存在的病灶和生物学改变,用心观察面前的病人,了解其患病后的生理心理体验、就医背景,患者的人格特征、成长经历、社会背景及心理等,用脑来确定病人“疾病”“病患”和“患病”状态下的需求,并应用医学科学技术手段配合艺术性方法为病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照顾。
三、理解和接受病人的患病体验
患病体验指病人经历某种疾患时的主观感受。对于医生来说,疾患只是一种疾病概念,而对病人来说,病患和患病与疾病一样都是个人生活中经历的一种深刻而痛苦的体验,对于患者心理上的影响也许比身体上的痛苦更加重要。进入病人的世界,真正了解病人的患病体验,才能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有助于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1.正性体验
病情较轻的病人觉得患病之后免除了一些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可以暂时放下一切,安心休息调养自己的身体;再者,通过此次患病,病人对自己身体的警觉性提高了,自觉减少或避免对自己身体的损害,如主动戒烟、戒酒,锻炼身体,注意饮食起居等。
2.负性体验
病情较重或难以治愈的慢性病患者常有以下体验:
(1)生理上的痛苦体验
由于身体组织器官的病理性改变,病人会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如疼痛和痛苦、呼吸困难、瘙痒、心悸、肢体功能障碍等。
(2)心理社会体验
如担心失去健康和生命、担心家庭关系改变和经济负担;精神和道德的痛苦,躯体与精神分离,由于严重的功能障碍,感觉身不由己;自己和社会隔绝,由于疾病和治疗的需求,难以承担工作任务,也不能对家庭尽责,担心失去家庭、既得利益和将来前途;无名的愤怒和怨天尤人,悲观和绝望;对健康充满羡慕感甚至性格改变等。
四、理解病患对病人的意义
疾病绝非病人本人的事情,事实上,一个人患病对其个体、家庭乃至于社会均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医生也需要以“多层次”“立体的”思维方式理解病患对于病人的影响程度,针对性地提供病人所需要的医疗照顾。
(一)病患对病人的影响因病、因人而异
1.疾病的严重程度
如果所患疾病严重影响了个体的正常生活或者生命受到威胁,对于病人和一个家庭的打击是巨大的,如严重的车祸、恶性肿瘤等;反之,病情较轻,预后良好则影响不大。
2.病人的个性特征
年龄和性别,老年人思虑多,儿童患病对家庭影响大,女性较脆弱;性格方面,敏感者容易出现过激行为,开朗、乐观的人能够正确对待疾病,尽快接受治疗。
3.社会、心理、家庭背景
病人的社会地位、家庭经济、患病经历、健康信念、生死观、病程长短、社会支持系统、医疗设备是否完善等都会对病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全科医师需要用“眼”、用“心”、用“脑”看待和理解病患对病人的影响
全科医生需要用“眼”观察,用“心”体会,用“脑”思考“疾病”“病患”和“患病”对病人的意义。重病病人或躯体出现功能障碍者失去了正常的生活感受,加之与社会的疏离和自身精神与躯体的分离使得他们常常躲避他人,自卑自闭,不愿意追求正常的社会关系。慢性病病人,特别是残疾者则活动范围变小、身体形象改变、受到社会歧视等。因此,病人要面对的不单纯是医学方面的问题,还要面对社会、人生价值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对于患者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