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儿童及青少年保健
一、儿童、青少年各期主要卫生问题
(一)儿童、青少年的主要卫生问题概述
WHO指出,生命最初数年的大脑和生物发育取决于婴儿环境(在家庭、社区及社会层面)下的激励质量。儿童早期发育,转而就会成为一生健康、福祉和学习技能的决定因素。解决早期儿童发育问题,意味着为儿童创造条件使其从出生前到8岁期间,身体、社会、情感、语言和认知发育平稳地茁壮成长。儿童早期发育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评价社会是否成功的核心。
早产、出生窒息和感染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儿童一旦长到1月龄,以后直至5岁,其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肺炎、腹泻病。2011年,肺炎估计导致12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占全世界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18%;营养不良导致的死亡占所有儿童死亡的l/3以上。据估计,2010年全球约1.71亿5岁以下儿童存在发育迟缓,还有1.04亿儿童体重不足,约有2000万5岁以下儿童患有急性严重营养不良。近90%对儿童造成的伤害为非故意性或“事故性”事件,每年约有83万儿童死于此类伤害,每天近2300名;道路交通碰撞、溺水、烧烫伤、跌落和中毒是儿童死于伤害的主要原因。
(二)儿童、青少年各期的主要卫生问题
1.胎儿期
孕妇保健是胎儿期保健的重点。孕妇营养缺乏、感染、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流产、早产、宫内生长迟滞、窒息等是主要的卫生问题。“早产问题是一个未被确认的杀手。”根据WHO 2012年发布的《早产儿全球报告》,每年世界上有1500万早产儿,超过全部新生儿的1/10;早产儿死亡占了全世界所有新生儿死亡的近50%,早产问题现已成为5岁以下儿童的第二大杀手,仅排在肺炎之后。
2.新生儿期
产伤、新生儿窒息、溶血、感染等问题的发生率较高。2011年,全球有近300万婴儿在出生后的第1个月死亡,早产是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据估计,每年有110万例婴儿死于早产并发症。
3.婴幼儿期
传染病、寄生虫病感染、营养不良等问题的发生率较高,同时由于活动范围加大后自我照顾能力不足而导致意外事故容易发生;溺水是导致我国儿童伤害及死亡的主要原因。自出生至3岁,语言和智力发育尤为重要,如果幼儿未受到充分激励,或在心理和生理上未获得适当呵护,脑发育就会受到影响,导致智力、社交和行为发展迟缓,这些儿童今后将难以应付复杂的情况和环境。幼儿期遭受重大挫折和压力可能会增大成年后罹患与压力有关疾病和学习障碍的风险。
4.学龄前期
传染病、寄生虫病感染、营养不良、意外伤害等问题的发生率较高。同时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行为异常也在此期易发。
5.学龄期
营养不良、脊柱发育不良、意外伤害等问题的发生率较高。
6.青春期
性意识的萌发,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但家庭的依附性增强,情绪不稳定,好奇心强,容易染上不良行为习惯。
二、全科医疗中的儿童及青少年保健服务
(一)儿童保健服务的目标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在2020年前,我国的儿童健康水平应达到以下目标:严重多发致残的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步下降,减少出生缺陷所致残疾;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和13‰以下。降低流动人口中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减少儿童伤害所致死亡和残疾。18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率以2010年为基数下降1/6;控制儿童常见疾病和艾滋病、梅毒、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5%以上;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以县为单位降低到1‰以下;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控制在4%以下;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控制在12%以下,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以2010年为基数下降1/3;5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率控制在7%以下,低体重率降低到5%以下;提高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控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龋齿、超重/肥胖、营养不良发生率;降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提高适龄儿童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普及率;减少环境污染对儿童的伤害。
(二)社区儿童保健的原则
坚持社区儿童保健的公平性、有效性和经济适用性的原则,让社区内的每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社区儿童保健,构建以保护儿童身心健康为中心的社区儿童保健体系。
(三)社区儿童保健管理
1.健全与完善儿童保健系统
通过系统的定期健康体检和监测,早期筛查、发现儿童生长发育中的异常现象并给予科学指导和干预,提高儿童健康水平。0~6岁儿童纳入儿童系统管理,重点是3岁以下儿童。
2.加强体弱儿童管理
对系统管理或全科门诊中发现的体弱儿要进行专案管理。一般而言体弱儿主要包括早产儿、低体重出生儿、Ⅱ度以上营养不良患儿、营养缺乏性贫血患儿、佝偻病患儿、反复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患儿、先天性畸形和代谢疾病患儿。对这些儿童要给予具有成本效益和可行的护理措施指导,包括保暖、母乳喂养支持和针对感染及呼吸困难的基本护理。如对低体重儿,特别是低体重早产儿,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才能生存和保持健康,要注意保暖(通过母婴皮肤接触保暖),早开奶及纯母乳喂养,预防感染(格外注意卫生,特别是洗手),注意危险征兆并及早就医和转诊。
3.预防接种
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腮风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甲肝疫苗等。在部分省份对重点人群接种出血热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高危人群实施炭疽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应急接种。根据传染病控制需要,开展乙肝、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疫苗强化免疫、群体性接种工作和应急接种工作。
4.健康教育与指导
要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和儿童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儿童健康教育指导,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宣传优生优育、新生儿护理、儿童喂养、儿童安全教育、健康行为等。如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婴幼儿期营养不良与反复感染及不适当的喂养两个主要原因直接相关,非母乳喂养的儿童1个月内死亡的概率约是喂饲母乳儿童的6倍。
5.社区儿童心理行为干预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肺炎、腹泻、贫血等疾病的预防措施得以较好实施后,儿童健康问题将越来越多转向心理行为问题,儿童心理行为保健将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儿童保健的核心。
6.社区儿童疾病综合管理
儿童疾病综合管理(IMCI)项目是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开发的一项以全世界儿童的福祉为重点的儿童健康综合措施。呼吸道感染(主要是肺炎)、腹泻、麻疹、疟疾(我国删除该疾病)及营养不良等疾病最常见。对儿童威胁最大的几类疾病,可以覆盖70%以上前来就诊的儿童。儿童疾病综合管理的目标是在5岁以下儿童中降低死亡率和残疾率,并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育。儿童疾病综合管理包括家庭和社区以及卫生机构实施的预防性和医疗性措施。在卫生机构中,儿童疾病综合管理战略促进了在门诊就对儿童期疾病做出准确的确认,保证了对所有重大疾病的结合治疗,加强对照护者的咨询,并提高严重患儿的转诊速度。在家庭里,该战略促进了寻求适宜保健的行为,提高了营养和预防保健,并正确执行遵医嘱进行的保健活动。
(四)社区青春期保健管理
1.社区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
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伦理等教育,女性经期、乳房保健指导,青少年性行为和妊娠教育,性传播疾病教育等。
2.社区青春期健康危险行为干预
主要包括吸烟、意外伤害和药物滥用等健康危险行为干预。
3.社区青春期心理指导
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所处的环境等容易带来一些负面的心理问题,如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定、焦虑、孤独、逃学、家庭暴力等。要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对早发现者及时给予转诊至心理医生那里接受专业的治疗。
4.社区青春期营养与保健
超重与肥胖、盲目节食与减肥等营养问题在青春期容易发生,要加强营养干预,合理膳食,加强体育运动。注意预防脊柱弯曲、近视、龋齿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