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预防服务

第三节 社区预防服务

一、社区预防服务的定义及特征

(一)社区预防服务的定义

社区预防服务是以社区为范围,以群体为对象开展的预防工作,它采用健康促进的策略,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为范畴,以人群为对象,是动员社区内多部门合作和人人参与的综合性服务。社区预防服务是在政府领导下,以居民的卫生需求为导向,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街道或乡镇)为范围,围绕着人的健康开展预防、保健、康复为主的优质、方便、经济、快捷的卫生服务,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二)社区预防服务的特征

社区预防服务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基层卫生保健为主要内容

社区预防服务是在充分了解社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的基础上提供的预防、保健、康复服务。

2.提供综合性服务

社区预防服务的服务对象不分性别和年龄,不论患病与否,既包括病人,也包括非病人;其服务内容包括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康复并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其服务范围包括个人、家庭和社区,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

3.提供连续性服务

社区医疗保健人员对所辖社区居民的健康负有长期的、相对固定的责任。

4.提供可及性服务

可及性或方便性是社区预防服务的一个显著特点。可及性既包括时间上的方便性、经济上的可接受性及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又包括心理上的亲密程度,这使社区居民在任何时间都能够在社区内得到经济而周到的医疗保健服务。

二、社区预防服务的内容

(一)社区居民卫生信息管理

信息贯穿着整个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过程,是社区卫生服务现代化管理的基础。社区预防服务信息管理应注意开发信息资源、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居民卫生信息管理包括社区诊断、社区居民健康信息收集及健康档案管理等。应以社区常住居民为服务对象,建立并管理居民健康档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入户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或开展专项调查或随访时,应事先查阅服务对象的健康档案并携带相应表单,在服务过程中记录、补充相应内容。

(二)健康教育

社区健康教育需建立组织机构,由社区领导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组织各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社会各有关人士参加。具体操作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根据社区卫生诊断的结果,开展居民座谈、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掌握辖区居民的健康教育需求,采取提供健康教育印刷资料、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开展公众健康咨询、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及开展个体化健康教育等多种方式在目标人群中传播健康信息,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对辖区有关机构开展健康教育技术指导。各项活动可以围绕以下内容开展,参照文件《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开展健康教育,具体包括:①针对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和控制可干预危险因素,如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改善睡眠、限盐、控烟、限酒、控制药物依赖、戒毒等;②针对慢性病和重点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乳腺癌和宫颈癌、结核病、肝炎、艾滋病、流感、手足口病和狂犬病、布鲁菌病、登革热、肝吸虫病等;③针对公共卫生问题,如食品安全、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饮水卫生、计划生育、学校卫生等;④针对应急与突发事件,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防灾减灾、家庭急救等;⑤针对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⑥针对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等。

(三)社区预防

1.传染病的防治

当发现(或可疑)有传染病疫情暴发时,应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按规定进行网络直报或通过传真、电话等方式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要做好传染病报告的订正工作,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人,应及时补报或协助疾控部门进行调查。

对传染病患者,原则上要求就地隔离治疗,不具备隔离条件和相应救治能力时,应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移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对病毒性肝炎、麻疹、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患者予以个案调查、访视、标本采集和应急接种等社区管理服务,指导患者做好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工作。对本社区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及医疗废物需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对疫情接触者,尤其是鼠疫、霍乱等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带菌者应实行居家隔离访视、医学观察和预防性服药等社区管理服务,并及时报告相关情况。对辖区内学校、托幼机构等传染病防控重点单位定期进行巡查,指导传染病防控工作,参与现场疫情处理;协助做好有关传染病病原学、血清学、症状监测或相关因素监测等各项传染病监测工作,做好样品的采集和送检。

对社区常住居民和辖区内学校、工地、公共场所经营单位等重点单位应进行必要的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具体服务内容可以参照下列项目进行:①在辖区公共场所提供宣传资料,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提供艾滋病自愿咨询和免费检测服务信息。在辖区公共场所宣传栏开设传染病防治知识专栏。②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联合公安、妇联、街道及居(村)委会等各部门在辖区内组织开展针对居民,特别是高危人群、流动人口和校外青少年等各类人群的艾滋病知识宣传活动。③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在社区主要公共活动场所张贴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画,派发预防结核病的宣传单,同时做好每年“3·24结核病活动日”的健康宣传工作等。

2.预防接种

主动发现预防接种对象(主要为社区内适龄儿童),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按要求进行乙肝、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百白破、麻疹、甲肝、流脑、乙脑、麻腮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预防接种;根据传染病控制需要,开展乙肝、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疫苗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和应急接种工作,同时应及时建立预防接种档案。此外,应开展预防接种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如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人员应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的要求进行处理、报告和记录。

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与管理

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树立预防战略观念和新的诊疗观念,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有效防治策略为“重预防、治未病”。在日常社区医疗工作中针对健康、亚健康人群的行为危险因素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结合健康咨询、体格检查、慢性病管理等活动,使居民认识到慢性病的危害,并掌握预防方法,进而达到预防慢性病的目的。对慢性病患者进行保健、康复支持为主的管理是社区预防服务的主要任务之一。除生物因素外,生活行为等社会因素对慢性病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显著,而该类因素为可控因素,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因此,加强对社区慢性病的防治与管理,可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管理方法主要有:①在社区内利用讲座、宣传栏和宣传资料及高血压病日、糖尿病日等活动,对社区内全人群和高危人群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体慢性病预防健康教育,并将健康教育结合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②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及效果,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订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③建立慢性病患者管理档案,记录每次随访的情况,通过规范化管理提高医疗保健质量。④与上级医院建立畅通、互利的双向转诊渠道和运行机制,充分利用各级医疗卫生资源,提高慢性病医疗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