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残疾人保健
一、残疾的定义及分类
(一)残疾的定义
残疾是一种心身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人,由于躯体功能或精神心理的障碍,不能或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工作。
(二)残疾的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于2001年正式签署并颁布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标准”,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生物学能力、个体能力和社会能力3个维度对残疾进行了综合评价。
(1)能力障碍(伤残)
是指多种因素所致心理、生理、解剖或功能上的缺陷和异常。指损伤和疾病造成的解剖结构、生理心理功能暂时或永久的丧失或异常,为生物学水平的残疾。
(2)能力低下(残疾)
是指正常人的基本日常生活活动及其他能力受到削弱的状态。指个体和整体活动能力的丧失或受限,患者不能以正常的行为、方式和范围进行个体的活动,为个体水平的残疾。
(3)严重残疾(残障)
由于残疾程度严重,不但生活不能自理,而且影响参加社会活动。限制和妨碍行使其社会权利和义务,不能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为社会学水平的残疾。
二、残疾人的心理特征与卫生保健需求
(一)残疾人的心理特征
残疾严重影响残疾人的心理,其心理特征有共性,也有个性。
(1)自卑感
很多残疾人由于丧失了正常人的生活能力,担心被人瞧不起和自觉低人一等,易产生孤僻、胆怯和自卑感,意志消沉,丧失生活信心。
(2)孤独感
残疾人由于生理上的某种缺陷不能或不愿主动接触社会,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在社会活动中与人交流,缺少朋友,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
(3)敏感
由于残疾人身体的残疾,容易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敏感、过激。遇到有损残疾人自尊心的事情,他们多难以忍受,报复心理明显。聋哑人情绪反应多表现于外,容易上火和发怒。而盲人的听觉、触觉代偿性增强,超过正常人,所以盲人常较健谈。
(4)老年残疾特征
后天形成残疾的老年人其孤独、悲观、绝望、自暴自弃的想法很重。他们多由慢性疾病引起。
(二)残疾人的卫生保健需求
根据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其心理保健有如下几个方面。①帮助残疾人避免消极的心态,使他们认识不良情绪会对人心灵、生活造成危害。如可导致内分泌紊乱、血压升高、月经紊乱等。②帮助残疾人掌握调适不良情绪和心态的方法,如鼓励残疾人参加社会活动和家庭活动,像残运会、各种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让残疾人明白积极的情绪可使精神舒畅,身体健康,不让悲观、愤怒、焦躁等不良情绪控制身心。③充分尊重残疾人的人格,不能对残疾人居高临下,不要伤害其自尊心,鼓励他们树立自强自立、自尊自重的信念。
综上所述,残疾人的心理保健包括关注残疾人的心理特征,消除残疾人心理上的紧张、拘束、孤独、无助和自卑,使之看到自身的人生价值,正视残疾,才能更加热爱生活。
三、全科医疗中的残疾人保健服务
1.残疾的预防
①一级预防。预防能导致残疾的损伤、疾病、发育缺陷,如社区糖尿病筛查、骨折预防、胎儿保健,一定程度可起到预防先天及后天残疾的作用。②二级预防。早期发现及治疗已发生的伤病,防止遗留残疾,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二级、三级预防均能防止已发生的疾病致残。③三级预防。轻度残疾发生后,积极进行康复治疗以限制其发展,避免成为永久性残疾。
2.残疾人的功能康复
①社区残疾人康复要根据老年人身心功能特点采取对策,使康复治疗能顺利进行。如老年人肌力较差,在康复运动中不做或少做力量性练习。老年人心肺功能及脑血循环比年轻人差,要采用较小的运动强度,避免剧烈运动和速度快、身体位置急剧转变的运动。②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促进老年康复,其中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服务,具有覆盖面广、应用方便、花钱少、效果好等优点,尤其在促进老年残疾人融入社区生活,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社区康复有其优势。③对已患常见致残疾病的老年人,要定期进行危险致残因素的测定,防止其功能受损,如糖尿病坏疽致残、脑血管病偏瘫等。要控制这些致残疾病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