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

第一节 医学心理学

一、心理应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营养不良等已逐渐被发达的医术和物质文明所控制,而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导致的过度精神紧张与适应不良已成为主要的病因。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Du Bois教授所说:“现代人已经不那么需要去对抗饥寒交迫的窘境及其他有伤身体的危险,但是他们必须对付排得满满的时间表、交通、噪声、拥挤、竞争以及其他人为的紧张情境。与主要只是操心狩猎和采集食物的原始人时代相比,现代社会的人际生活中所产生的紧张性刺激越来越多,同时这些刺激又不断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1936年,加拿大学者塞里提出了应激学说。塞里在做实习医生时发现各种不同的患者,如晚期癌症、严重感染、外伤及大出血患者,虽然他们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也有着许多相似的症状和体征,如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体力减退、全身不适等。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必然的反应?塞里还通过大量动物实验注意到,失血、感染、中毒、缺氧、拥挤、噪音等刺激都能使实验动物出现类似的反应,如肾上腺增大、颜色加深,胸腺、脾、淋巴结缩小,胃肠溃疡等,塞里将其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塞里认为GAS与刺激的类型无关,机体对紧张性刺激物所做出的非特异性适应性反应,其结果可以是适应,也可以是适应不良。他把应激反应动态地描述为三个阶段。①警戒期:为了对付紧张刺激,唤起、动员整个机体的防御能力,使机体处在最好的态势,以应付紧张性处境的阶段。②抵抗期:机体通过改变机体的结构和提高机体的功能水平,以增强对应激原的抵抗程度,是机体对应激原的适应性反应。③衰竭期:如果应激原持续存在或刺激过强过重,则机体会丧失抵抗力而进入衰竭期,轻者损害健康,重者造成死亡。

塞里的应激理论虽然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但它忽视了应激的心理成分。因此,R.S.Lazarus等许多学者在塞里应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和充实,提出心理应激是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他们强调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个人经历和个性特征等许多影响应激的中间变量在应激中的作用,并强调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对过程,其结果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

(二)心理应激过程

心理应激过程可归纳为四个部分,即应激输入、应激中介、应激反应和应激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应激过程中各部分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线,它们在应激作用过程中究竟是原因、结果还是影响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个人评价和应对方式是影响应激的中间变量,但有时也可以是应激反应的组成部分。而且各变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关系,不同人格特征的人会做出不同的认知评价,不同的评价结果会导致不同的应对方式,从而也就有不同的反应结果,而结果又反过来强化或削弱应对方式的采用。

二、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与其他躯体疾病一样,都是患者的健康出现了问题,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心理、行为、社会的问题。与躯体疾病不同的是,心理障碍不仅对患者自身造成不良影响,往往还会给周围健康人带来麻烦,甚至有些患者的行为还会危害社会。在历史上,人们由于不能从科学角度认识心理障碍,常常把心理障碍患者视为另类,甚至将一些较为严重的患者看成是魔鬼附体,从而进行漫骂、嘲笑、排斥甚至杀害。我们现在认为,尽管心理障碍患者的行为与众不同,难于被社会接受,但他们与常人唯一的不同是患有疾病,所以,从人格上来讲他们与其他疾病患者一样具有与常人相同的尊严。就目前来看,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会给人们带来更大的精神压力,而心理障碍对社会和人类带来的威胁也会进一步加大。所以,转变传统观念中对心理障碍患者的偏见,充分尊重心理障碍患者的人格尊严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心理障碍的概念

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结构、功能发生了异常变化,使心理活动偏离常态的标准,出现了心理和行为的异常;它是心理异常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具有病理性心理变化。心理障碍患者,在主观上常会感到痛苦和烦恼,如抑郁症患者常会因为极端痛苦而自杀;客观上往往会出现各种不能为社会接受的行为,甚至是违法犯罪,如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常导致青少年犯罪;另外,心理障碍还可通过应激对人的躯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心理障碍会阻碍人对环境的正常适应和自我的全面发展。

(二)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孕育期或幼儿期营养不良、神经系统的各种器质性损伤等。如从小被寄养的子女同在正常家庭长大的子女相比,具有较高的人格障碍发生率。心理因素包括早期不良生活经历、生活工作的压力和挫折等。心理动力学认为:儿童早期的不良经历所引起的潜意识冲突是成年人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不良环境使人产生了不恰当的条件反射导致了不适应的行为(心理障碍)。社会文化因素也是产生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信息时代过多的良莠不分的信息都给人们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正在逐年提高。

三、心身疾病

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可归结为两大类,即生物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由于心理社会因素而导致的躯体疾病的发病率在不断地增高,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的健康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患,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其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例如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等。广义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二者的区别是广义的概念将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躯体功能性障碍涵盖在内,因此临床上将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功能障碍,如神经性呕吐、偏头痛、经前紧张综合征等归为心身疾病范畴。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是当机体遭遇应激原时,会以感官信号的形式传入大脑皮质,进而大脑皮质会对刺激信号进行认知评价。其次为大脑联合区的信息加工,联合区将传入信息通过边缘系统的联络,转为带有情感色彩的内脏行动;通过与下丘脑的联络,引发神经—内分泌—免疫的整体变化;通过与运动前区的联络产生随意运动。以上变化作为应激的中介机制来影响内脏器官的活动,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决定影响,机体适应应激需求的能量存储有限,当发生强烈、持久的应激时,机体能量将会因过度使用而耗竭,继而导致心身疾病的出现。

四、心理评估

与所有现代应用学科一样,心理学也重视客观描述或量化研究。在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首先应对其心理行为现象进行客观描述或量化,而心理评估的目的就是对心理行为进行客观描述或量化。

(一)心理评估的概念

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个体的心理现象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客观描述的过程。

心理评估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重要前提和依据,也是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效果进行判断的主要方法。

在医学心理学中经常使用“心理诊断”的概念。“诊断”一词是医学术语,是指对患者的病情做出性质和程度的客观描述的过程。不难看出心理评估与心理诊断的概念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不过心理评估的范畴比心理诊断更广。

(二)心理评估的基本程序

(1)确定评估目的

评估目的有:为了鉴定智力、人格特征,或是做出有无心理障碍的判定等。

(2)信息的收集

详细了解心理成长史及当前心理问题。

(3)信息的分析

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4)作出结论

依据分析结果得出评定结论并写出评估报告。

(三)对评估者的要求

(1)技术要求

对心理学、病理心理学及其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知识有系统的了解;对心理评估理论和操作有较好的掌握;要有与各种年龄、教育水平、职业性质、社会地位及各种疾病的人交往的经验。

(2)心理素质要求

具备健全的人格;乐于并善于与人交往;愿意帮助他人;尊重他人;有接纳性和通情性。

(3)职业道德要求

认真客观的态度;保护被试者的利益不受侵害;管理好心理评估工具。

(四)心理评估的方法

(1)调查法

广泛而详尽地收集与评估对象有关的个案资料,全面地进行综合分析。

(2)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评估对象的心理、行为表现。如动作、姿态、表情、言语、内心体验、睡眠等。根据观察结果做出评定和判断。

(3)晤谈法

通过与评估对象直接谈话,了解其心理异常的情况和性质,以达到评估的目的。

(4)心理测验法

只在标准的情境下,对个人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分析和描述的一类方法。

五、心理咨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工作和生活的种种压力,如人际交往日益广泛和复杂,信息量剧增,竞争日趋激烈等。如何使自己的行为模式适应周围环境、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已成为人们的迫切要求。大量事实表明,很多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形形色色的应激反应对健康构成了很大威胁。因此,心理咨询作为一种职业在悄然兴起,它将有效地帮助来访者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一)心理咨询的概念

咨询即征求意见、寻求别人帮助的行为。《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教程》对心理咨询的界定是: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来访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即咨询师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协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以维护和促进其心身健康的过程。

通过心理咨询师启发和指导,与来访者共同协商,解决疑难问题,摆脱心理上的苦恼,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应对各种生活事件的能力,从而促进来访者主动调节与适应环境的能力,使身心健康得到良性发展。

(二)心理咨询的形式

(1)门诊咨询

这是最主要、最有效的咨询形式,门诊心理咨询是指在综合医院的门诊部设立专门的咨询门诊,由经验丰富的、有资格证书的咨询者接待来访者,进行面对面的、直接的访谈和咨询。

(2)电话咨询

咨询者通过电话对来访者进行帮助和指导的咨询形式。具有方便、快捷、迅速、及时等特点,因此对处理心理危机有较好的效果。咨询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倾听、支持、疏导、改变认知等技术。

(3)信函咨询

是通过咨询双方以书信往来的形式进行的,适用于距离较远或不愿意暴露身份的来访者的咨询形式。这种形式的优点是不受时空距离的限制,避免某些来访者当面咨询时的紧张、当面无法述说情感、道德、伦理等方面事件的压力。缺点是由于不能及时掌握来访者的文化程度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无法进行针对性的帮助,或多或少会影响咨询的效果。

(4)网络咨询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咨询同时兼有电话咨询和通信咨询的优点,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咨询形式,尤其受到年轻人、大中专学生等群体的青睐。

(5)专题咨询

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讲座、访谈等大众传媒对公众进行专题的咨询指导和答疑。主要用于心理健康知识的科普性咨询,适用于公众普遍存在的知识需要。

(6)现场咨询

是咨询者到一些具有特定心理需要的场所进行的个别或群体的心理咨询。

(三)心理咨询的范围

心理咨询非常广泛,主要概括为医学心理咨询、社会心理咨询和发展心理咨询。

(1)医学心理咨询

主要包括:①神经症及各种精神障碍;②心身疾病及临床各科出现的心理问题;③无器质性基础的慢性疼痛;④性功能障碍与性心理异常;⑤心理危机干预;⑥精神疾病的诊断、咨询和治疗,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恢复期的心理指导;⑦残疾康复咨询,智力残疾、瘫痪及各科疾病康复心理行为训练;⑧心理健康知识咨询。

(2)社会心理咨询

主要有婚恋心理咨询、家庭心理咨询、求学与就业心理咨询、人际关系心理咨询、不良生活方式心理咨询等。

(3)发展心理咨询

主要是优生优育咨询、儿童期心理咨询、青年期心理咨询、中年期心理咨询、更年期心理咨询和老年期心理咨询等。

(四)心理咨询的原则

为了取得更好的咨询效果,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耐心倾听,鼓励宣泄

咨询者必须热情接待、乐于助人,同情和理解并倾听来访者的诉说,不随意打断来访者的诉说。这样的倾诉常常能减轻来访者的不良情绪,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积极支持,树立信心

鼓励倾诉,并给予耐心的、有说服力的解释,必要时给予强有力的保证,使来访者理解问题的实质,看到希望,树立信心。

(3)解释得当,应对审慎

解释要有理、恰当,切忌发表模糊不定、没有根据的咨询意见。不要简单、草率地敷衍来访者,也不要单纯地说教。

(4)保持中立,严守秘密

心理咨询常常涉及来访者的个人隐私、人际关系、夫妻感情和敏感的社会问题,非咨询人员不得参与会谈。咨询者要保持中立的人生态度,并对来访者的隐私要保密,更不能取笑和传播。如处理不当,会构成法律问题。

六、心理治疗

(一)心理治疗的概念

心理治疗也称精神治疗,是指在良好的医患关系基础上,运用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干预患者的心理活动,以缓解和消除其心理和行为障碍的过程,即心理治疗师以医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前提,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心理技术,影响、改变或矫正患者的感受、认知、情绪和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和恢复心身健康的目的。

随着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和逐步完善,心理治疗的技术、手段与方法也逐渐成熟,改变患者的认知活动,调整异常的行为模式,促使疾病向良性方向发展,改善健康状况,心理治疗已经成为现代临床工作的一部分,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理治疗的性质:①自主性,帮助患者自己改变自己;②学习性,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具备3个条件,即患者自愿求医、环境允许改变和打破旧的防御机制;③实效性,心理治疗是一种实际、有效而人道的工作。

(二)心理治疗的原则

(1)信任性原则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心理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治疗者要以认真、热情的态度接待患者,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全面把握患者的人格特征和目前的状态,为明确诊断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这是心理治疗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针对性原则

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法是心理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治疗者要根据患者存在的具体问题和自己对心理治疗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3)计划性原则

做出明确诊断后,要制订治疗程序,包括目标、方法、时间、疗程等。在治疗过程中预测可能出现的变化并及时根据变化调整相应对策,在每次治疗时,都应及时记录各种变化,形成完整的病案资料。

(4)综合性原则

疾病的形成往往是生物、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治疗上也要采用心身综合治疗的方法,同时根据不同个体,不同疾病和疾病进程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突出以某种方法为主的综合治疗。

(5)灵活性原则

人的心理活动是极其复杂的,不同的人其心理活动差异很大,同一患者的不同疾病阶段,其心理活动的改变也是难以预测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灵活果断地调整心理治疗方案。

(6)保密性原则

心理治疗往往涉及患者的许多隐私问题,治疗者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保密的原则,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这是作为一个心理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7)中立性原则

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独立与自我成长。因此在训练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不能替患者做出任何选择和决定,应保持某种程度的中立态度。

(8)回避性原则

心理治疗中往往涉及个人隐私,交谈比较深入,同时还要保持中立的立场,这在亲友、朋友和熟人中很难做到。因此,治疗者往往回避为亲友、朋友和熟人做心理治疗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