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人保健

第三节 社区老年人保健

社区老年保健是研究如何预防老年常见疾病以及保护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门学科,其内容包括老年的界定、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老年人的病理生理特点等。

一、老龄化及老年界定

(一)老龄化概念

人口老龄化亦称社会老龄化或人口老年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多的统称,是一种社会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目前世界上并无统一的确切标准,它实际上是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上升的一种社会状态。

(二)老年界定

目前世界各国对老年人年龄界限划分的标准不一。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亚太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用60岁作为老年的标准。我国人口学上将老年人不同年龄阶段分为:45~59岁为老年前期(中老年人),60~79岁为老年期(老年人);80岁以上为高龄期(高龄老人);90岁以上为长寿期(长寿老人);100岁以上为百岁老人。

(三)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富裕带来的人口变化,它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社会政治环境稳定,生产力提高,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医疗保健水平的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它与出生率、死亡率下降等诸多因素有关。

2.社会老龄化后老年人口指数提高,即社会负担程度加重

老年人口指数是老年人口数占劳动力人口数的百分比,即老年人口抚养比。这一指标表示生产者对老年人负担的轻重程度。它从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反映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后果。我国学者王茂斌等预测,2020年4.0个劳动力人口供养一位老年人;2030年2.6个劳动力人口供养一位老年人;2040年2.1个劳动力人口供养一位老年人;2050年1.8个劳动力人口供养一位老年人。可见未来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加剧,个人与家庭将无法承担照顾老年人的重任,需依赖政府与社会的力量。未来敬老院、老年中长期疾病医院、老年俱乐部等均是照顾老年人的场所。

二、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与卫生保健需求

老年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老年保健的基础,社区全科医生必须掌握老化后生理、心理改变才能做好社区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工作。

(一)老年期的生理特点

1.神经系统老化

神经系统老化改变主要有脑组织重量逐渐减轻,神经细胞数量减少,70岁以上老年人神经细胞总数减少可达45%,此年龄段多数老年人出现脑萎缩。神经递质减少可引发某些老年疾病,如去甲肾上腺素(NA)减少可出现抑郁和睡眠障碍,多巴胺(DA)下降可导致老年性帕金森病,NA、DA和五羟色胺(5-HT)同时减少是老年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等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

2.心血管系统老化

心脏老化时心脏重量逐年增加,心脏体积也增大,老化的心脏通过代偿性肥厚来适应所增加的负荷,故我们在临床上看到众多老年高血压病人心脏彩超显示心房、心室增大。这一方面是高血压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老化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心脏瓣膜老化,心内膜和心瓣膜逐渐发生纤维化、钙化。自律细胞数目逐渐减少。心脏血管老化,冠状动脉随增龄变得扭曲、硬化,不同程度狭窄,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收缩力逐年下降。上述特点使老年人可能发生心排血量减少,心脏自律细胞功能失调而易导致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冠心病及心绞痛等。

3.消化系统的老化

主要表现为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管蠕动减慢、味蕾发生萎缩等,这些变化常常使老年人食之无味。食管上段的骨骼肌和下段的平滑肌变薄,收缩力减弱等易致吞咽困难。老年胆囊及胆管变厚、弹性降低,胆囊常下垂,胆管口括约肌也出现老化,胆汁的流出受到一定阻碍,使老年人消化能力明显减弱。

4.呼吸系统老化

老年人呼吸肌与韧带萎缩、老化,肋骨硬化,肺和气管弹性减弱,使呼吸道阻力增加及呼吸功能下降;脊柱后凸,胸廓变形,前后径变大,横径变小,多呈桶状胸;鼻腔黏膜萎缩变薄,纤毛运动减弱,易致微生物感染;老年人的肺由于粉尘沉着使其变成黑蓝色,弹性减退,肺泡数减少,无功能肺泡扩大,易出现肺气肿,发生缺氧、感染、呼吸功能衰竭。

5.泌尿系统老化

泌尿系统的老化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数目减少、肾小管功能减退、肾动脉硬化、肾血流量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脏内分泌功能减退等。膀胱肌肉萎缩,肌层变薄,纤维组织增生,肌肉收缩无力使膀胱既不能充满,又不能排空,导致残余尿增多,夜尿增多等。

6.内分泌系统老化

老年期多数内分泌功能随着衰老而下降,衰老时,各类内分泌激素受体的消失或减少是普遍的。如肾上腺、性腺及甲状腺等功能均有所下降,一方面分泌的激素减少,另一方面靶器官对激素的反应减弱。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随着增龄逐渐减退,临床可见80岁以上的老年人“糖耐量减退”发生率明显升高。

7.运动系统老化

老年人的运动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减退,肌肉力量逐渐减弱,骨皮质变薄,骨胶质减少或消失,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脆性增加,骨吸收超过骨形成。韧带与肌腱变硬、僵直,屈曲运动困难,易引起韧带及肌腱撕裂。关节面上的软骨退化,其通透性随增龄而减弱,故临床老年人关节疼痛的发生率远比高血压、糖尿病多。

(二)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所谓老年心理,就是指老年人的心理过程及个性。包括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等方面能力)、情感特征、意志行为等特有的心理变化。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影响着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其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与老年人器官组织的病变密切相关。

1.感知觉特点

人到老年,视力、听力明显降低,嗅觉、味觉亦老化、减退。使他们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迟钝,其所带来的交流障碍,易使他们产生情绪沮丧、孤独、抑郁和自卑的心理。

2.记忆特点

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记忆能力下降,记忆速度变慢;对刚听过、看过、感知过的事物的初级记忆能力下降,对需要进行加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较复杂的次级记忆尚好,远事记忆比近事记忆好,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好。

3.智力特点

老年人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可塑性,参差不齐。一方面老年智力障碍性疾病发生率高,使很多老年人处于“失智”状态。且多数老年人因视力减退、听力减退、语言表达慢、行动迟缓等易被戴上“糊涂”的帽子。但另一方面很多老年人在晚年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有80岁的老年人能著书立说、表演、创造甚至驾驶飞机跳伞等。所以“老糊涂”的说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老年人。

(三)社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需求

社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需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老年人日常生活保健与护理的需求

社区空巢家庭、高龄老人的家庭照料和医疗护理是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的第一需要,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这种特殊需要将会越来越突出。这是老年人对维持生命的基本需求。

2.健康促进与预防疾病的需求

通过提供信息、健康教育和提高生活技能以使老年人更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健康。使老年人懂得自我保健,让家庭其他成员懂得如何照顾老年人。实行老年疾病的三级预防,防治老年慢性疾病等。

3.疾病医疗与康复的需求

由于中国老龄化严重,老年慢性病发病率迅猛增长,老年人对疾病医疗的需求巨大。随着老年人群患病率的不断增高,致残率也在增高,因而老年人对康复的需求也很大。

4.老年心理健康的保健需求

因老年人容易情绪沮丧、孤独、抑郁,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偏瘫、残疾、智力障碍等疾病发生率高,故特别需要予以心理保健,以增强老年人的信心,提高生活能力及抵抗疾病的能力。

以上是老年人卫生保健的基本需求,也是老年社区保健工作的基本内容。

三、全科医疗中的老年保健服务

社区全科医疗中针对老年人的保健服务是与老年人的卫生保健需求相适应的,包括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保健与护理;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疾病的诊疗与康复;心理健康保健与护理。

1.日常生活保健与护理

包括进食护理,排泄护理,洗澡护理,日常社会交往维护等。

2.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

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是防治老年疾病、促进疾病康复最有价值的工作内容。很多老年疾病伴随终身,如能使其得到预防,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3.老年疾病的诊疗与康复

老年疾病的诊疗与康复,是老年社区保健的主要内容,也是目前社区慢性病控制的主要内容,做好这一工作不仅需要掌握老年期生理及心理老化特点,也要掌握老年疾病特点,用以指导老年保健与医疗。

(1)老年疾病特点与用药原则

老年期疾病特点是基于其生理、心理改变所特有的。①老年人易发生感染,感染的好发部位是呼吸道、泌尿生殖道、胆道,肺炎是老年人常见疾病;②老年非感染性疾病患病率高,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及恶性肿瘤,还有老年痴呆、骨关节炎及退行性变、白内障等,已占老年疾病的大多数;③症状及体征不典型,老年人应激能力降低,加之常常并发多种疾病,因而使发病后症状及体征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④多种疾病共存;⑤起病隐匿,发展缓慢,在相当长时间内可无症状,无法确定其发病时间;⑥易有意识障碍,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⑦易发生后遗症和并发症;⑧治愈率低,预后不良;⑨老年人用药必须权衡利弊,遵循受益原则,以确保用药对患者有益。宜采用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原则,因老年人排泄慢,易发生药物蓄积等。

(2)社区老年常见疾病的保健与康复

社区老年的常见疾病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4.心理健康保健与护理

社区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离退休综合征、老年抑郁症、老年疑病症、空巢综合征等。维护与增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方法有:帮助老年人迅速适应离退休后的生活;指导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创造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社区氛围;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心理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