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文素养现状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医护人员的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近10年来,虽然医学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医疗工作质量仍相对滞后。杨自龙等人通过调查发现,80%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问题所致。医患沟通能力是医护人员对人文知识的认识能力、运用能力以及具备的人文精神等能力的综合外在表现。
一、医护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提升人文素养的理念
当前医护人员在校学习的课程主要侧重于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在人文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与投入上非常不足。同时,培养在校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不仅仅是教授人文素养课程的教师,还应该包括其他专业课的教师,他们应该在教学中将人文素养渗透于专业课程中。此外,学校管理人员也应当在工作中传递人文素养的教育,特别是在与学生交流和处理问题时,更应渗入人文关怀。而现实中能让每位在校学生感受到的往往是语言上的说教,缺乏的是行动的给予,学生不易受到平等的尊重,不能沐浴在人文关怀的大环境当中,其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得到教化便难以实现。
(二)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据广西某三甲医院统计,约70%的患者投诉与医患沟通不畅、服务不到位有关,与医疗技术、流程缺陷相关的很少,很多问题是由于患方对医护人员的态度不满意而引起。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医护人员在接待病人时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回答病人的问题时不耐烦;有的医护人员在诊治、护理患者过程中,没能真正做到将文化习俗、患者的实际情况考虑到病情的诊治中去,忽视了与患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随着我国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物质及精神文化要求提高,如果医护人员缺乏人文素养,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必然受到冲击。
(三)缺乏完善的继续教育机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护工作者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到医院实习进而进入医院开始工作的。工作以后通过相关资质考试,开始进入到临床一线独立开展工作,由于忙于繁重的临床、科研、职称晋升等事务,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再提高;而目前医疗机构没有相关的完善的人文知识继续教育机制,很难保证医护人文素养。我国虽然在1999年首次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2010年提出加紧推进和构建了终身教育体系,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构建终身教育的条件不充裕,各个单位和部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抓经济效益,轻人文教育”的现象。
二、医护人员缺乏人文素养的主要原因
(一)现有教育体制不利于人文素养培养及提升
第一,中小学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失衡。人文素养的缺失也可以追溯到中小学的教育,中小学是提倡素质教育的始发地,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现象至今难以遏制,素质教育难以推进。应试教育造成的后果是一切以分数说了算,片面追求高分,“分数”不仅成为评价学生的根本标准,也成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手段,还成为决定学生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标准。这种现象导致学校教育过分功利化,教育过程中各种人际关系不同程度被异化,家长压力大,学生感到不快乐,校园极端事件时有发生。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对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关注不够,不能及时开发中小学生的特长,甚至导致中小学教育枯燥乏味,教学质量和效率受到影响,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应试科目学习成绩好,而个人的综合素质却未能得到提高。中国教育报就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问题指出,这是一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
第二,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不够完善。长期以来,医学高校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设置有必修的《思想品德课》等道德修养的课程,近年来,高等医学院校也有意识增加有关人文素养相关的课程,如将医护礼仪与人际沟通、医患沟通和医学伦理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各自的角度较为系统地进行职业道德、医学伦理和医患沟通教育。这些课程设置虽然有助于确立医学生的正确职业观念,但远不能使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们从容地面对复杂的医患关系,主要原因是人文教育课程未能从入校到毕业一直跟进,在讲课时数的安排上也只是蜻蜓点水,有部分本科院校只是应付开设人文素养课程,而并非真正加以重视。同时医学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没有形成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校园文化,医学专业课程也没有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二)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利于人文素养培养及提升
医护人员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家长和社会大背景下的教育也有密切的关系。首先,家长的文化修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正确引导、正确的人生观以及自身文明的行为规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社会教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人文素养的提高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作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无疑可以提高社会文化的品味,因而也能提高社会文化的表现层次,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进步。但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人文素养会受到社会教育的影响,在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着社会文化的养分,如果这个养分是好的,学生的人文素养就会朝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就会遭到破坏。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尽管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但自身人文素养的塑造和对美好传统价值观念的固守却往往被疏忽。我国自古以来就倡导仓禀实而知礼节,可现实社会中各种不美好的现象频繁出现与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由此可见,人文素养的培养已经不单纯是一个教育职能部门的问题了,应该形成一种社会的整体氛围,让人们自由呼吸到人文思想的空气,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涵养内心的浩然之气。因此,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学生人文素养产生发展的肥沃土壤。
(三)医患关系紧张影响医护人员人文素养提升
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张,医护人员工作负荷加大,医护比例不够合理,工作成就感降低,使医患关系不断恶化。患者有不同的心理需求,不同病种的患者,或者同种疾病的患者,因个体不同需求也就不同。因此,医疗护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医护人员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多注重人文、人性关怀。但是,事实上由于患者就诊及住院人数的增加,以及患者需求的多样化,往往弱化了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照护,从而造成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度降低。医患关系的紧张,医疗纠纷的加剧会降低医务人员的工作成就感和使命感,进而弱化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的提升。
(四)医院管理层对继续教育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当前形势下,大多数医院院长都是从一线技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中选拔。管理者的人员学历层次中,大都是从事临床医学的毕业生,而从卫生管理专业毕业的人员很少,很多管理者在大力提倡“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同时忽略了医务人员的主观意愿,未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运用到管理上来,从而忽视了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